想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案的设计至关重要,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教师组织教学内容,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长沙过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长沙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1课时。
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长沙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长沙过教案篇3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毛泽东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决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毛泽东的“长沙志”。
其实,毛泽东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长沙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
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
探究情景关系和文中修辞的作用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总结评价:
优点: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色彩绚丽,个体比较突出;
缺点:整体布局不够和谐,有些杂乱;
下面,我们从整幅图的布局来分析湘江秋景图,感受图中意境。
巧设任务
导入新课
互相评价
交流思想
把语文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一起,在互相评价中,寻找差异,加深理解
新授内容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承接上节课)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近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学习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以图带文归纳主题】
1.中流击水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师生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讲解对偶、借代等修辞的特征,让学生归纳全词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对偶粪土当年万户侯——借代设问
?总结方法,倾述感悟】
反复诵读,理清思路
总结方法:揣摩字词体味情感
探景究情归纳主题
倾述感悟:青年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绘制图画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利用本节课学习的诗歌鉴赏方法比较阅读《水调歌头?游泳》。
1.小结本文的情景之间的关系
2.本文的主题。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习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长沙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毛主席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习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习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习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主席的更多诗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长沙租房合同6篇
★ 去长沙玩作文8篇
★ 小熊过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