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八上生物教案最新7篇

教案中应包含教学方法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教案,教师可以更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上生物教案最新7篇,供大家参考。

八上生物教案最新7篇

八上生物教案篇1

预习提示

1. 影响生物的非生物因素有 、 和 。

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一般设计 个变量。

3.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说明了什么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你知道哪些例子可以证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 探究的一般过程

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 实验探究

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 结果交流

非生物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因素

空气

温度

水分

捕食关系

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

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六、板书设计

七、课堂测试

1. 在研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所用鼠妇的数量是( )

A. 一只 B. 两只 C. 三只 D.十只以上

2.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 开始的,然后可根据自己的 和 尝试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 。

巩固练习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 )

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2.海洋中绿藻多分布于上层,褐藻在中下层,红藻则分布于底层。影响海洋

中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

a. 盐度 b.温度 c.阳光 d.水分

3.大鱼吃小鱼所包含的生物因素是 ( )

a.捕食 b.竞争 c.种内斗争 d.捕食或种内斗争

反馈测试答案:1.d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知识 生活经验 假设

巩固练习答案:1 2 3.d

八上生物教案篇2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__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八上生物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教学上会有一定困难。这是因为细胞结构微小,距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因此,应当多给学生提供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机会,增加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尽管内容比较抽象,但是学生有了前面的植物细胞的观察作为基础,学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

2、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① 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② 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已经观察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动手中进一步了解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在学生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就是要把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授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强调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科学探究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运用实验法、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法、比较法、观察法等方法学习。

四、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温故而知新,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提出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新课。

(二)组织实验,合作交流

出示题目,交流:“看到题目,你有何疑问?

疑问: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怎样取材?引导、分析。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材、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③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

(三)归纳反思,学以致用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感知动物(人)细胞的形态结构,注意绘图要领。多媒体演示不同种类的动物细胞。

(四)模拟制作,能力拓展

策略①:按照书中方法分组制作。

策略②:改进。利用现成的果冻,将一枚糖粒放入其中表示细胞核,果冻表示细胞质,包装果冻的塑料壳表示细胞膜。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五、板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方法步骤

擦→滴→刮→涂→盖→染→吸

(二)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三) 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八上生物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2、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3、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4、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6、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7、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8、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9、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10、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课外作业。学生 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八上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说出枝芽的主要结构以及枝芽与茎的关系。

2.举例说出茎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重点、难点)

3.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和功能。(重点、难点)

4.知道保护森林和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课文内容。

(2)课前准备实验——茎的输导作用。(因为本地区已进入冬季,该实验需提前做好准备,即提前l一2d将冬青或其他木本植物枝条插入稀释的红墨水中)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带有不同种类芽的枝条,锯成小段的三年生的无花果枝条,枝芽的结构和茎的结构挂图。

(2)准备实验用具,如放大镜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于茎的输导作用和年轮等方面的资料。

(4)制作枝芽各部分发育过程和形成层使茎加粗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读第68页题图——参天大树,思考问题:植物要吸收的水和无机盐是通过什么器官到达枝叶的?(茎)这说明茎具有什么功能?(输导功能)从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枝芽发育成茎

学生4人一组,自学第68页课文及图5—7枝芽的结构示意图。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通过问题提示,鼓励与同学合作共同归纳枝芽的基本结构。要提出的问题有,主干和侧枝都是由什么发育而来?芽分为3种,各是什么?枝芽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将来的发育情况怎样?分析枝芽生长点的细胞特点是什么?按照经验它应该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察枝叶展开过程的课件,利用动画形式表达芽的.动态变化。

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每组提供枝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请学生将枝芽的各部分结构与发育成枝条的部分用线相应的联起来,计入过程评分。

(二)茎的基本结构

学生四人一组,参照第69页图5-8茎的横切面结构示意图,观察三年生无花果枝条的小段。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讨论,共同得出结论。木本植物的茎从外到内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四部分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木本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树皮的外侧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内侧部分是什么?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2.木质部使植物茎很坚硬,内有什么结构?属于什么组织?

3.位于中央颜色较浅的是髓,其细胞比较大,有什么功能?属于什么组织?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是什么组织?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木本植物茎不断加粗的过程,回答。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产生新的韧皮部,所以其作用是使茎怎样?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调查的资料,描述年轮形成的过程,发表意见,各小组互相补充。

小资料:请你算一算,据一位老护林员讲,一棵松树要生长30~40年,才能达到直径12cm,问每年约长多少?(0.3—0.4cm)。谈一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和感受,进一步明确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

(三)茎的输导作用

学生4人一组,参考以下提示,进行第70页实验功能——茎的输导

1.本实验目的是什么?

2.本实验器材有哪些?

3.实验中木本植物枝条如何处理?

4.从茎的横切面上看到染成红色的是什么形状?是茎的哪一部分?其中有什么结构?

5.从茎的纵切面上看到红色的是什么?

6.叶脉变红色,说明了什么问题?

7.该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巡回指导,提示观察部位,切割方向,组织讨论,鼓励与同学合作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带有瘤状物的枝条,请有经验的学生介绍瘤状物形成的过程,分组讨论枝条形成瘤状物的原因,枝条产生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韧皮部的筛管能输导有机物”。

小故事:明明的小表哥家有一片苹果园。秋天,他去苹果园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如右图)苹果树干的树皮上都被切了一刀,这是怎么回事?明明去问小表哥,小表哥说了一席话,明明听得直点头,说:“科学种田真重要啊!”问在上面的故事里,小表哥怎样解释的?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枝芽的结构——茎的输导作用与爱护树木的感情。

四、作业

搜集有关植物茎具有支持、贮藏和生殖等功能的资料。

课后反思

本教案力求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主要突出了两点。

一是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实物、图片、小资料、小故事等等。学生在每个学习单元中,乐此不疲,积极主动地思考、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

二是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认识自然、爱护森林、保护环境和科学种田的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八上生物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结构与功能观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

2.通过归纳与概括,总结出细胞分化的意义。

3.基于对细胞分化事实的理解,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感受生命的奥秘,形成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原因及意义。

难点:细胞分化的原因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细胞分裂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是通过什么过程实现的?

(细胞数量增多,细胞分裂。)

展示细胞分化的flash动画,提问:细胞发生了什么变化?

(细胞种类增多。)

引出细胞分化,提问:对生物有什么意义?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分化的概念

自主阅读教材,提问: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教师补充: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细胞分化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结肠黏膜上皮、骨、神经组织和肾小体的图片。提问:这四幅图片的组织和器官各有什么功能?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起着保护的作用,又能分泌特殊的分泌液;骨在人体内起着支撑的作用;神经组织可以传递神经兴奋;肾小体可以过滤血液形成原尿。)

追问:这说明细胞分化有什么意义?分组讨论。

(①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②细胞分化可以形成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使生物体能够正常发育。③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展示资料:在红细胞中,与血红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与肌动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则处于关闭状态;在肌细胞中则相反。提问: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dna的状态是不同的。)

(三)巩固提高

提问: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意义一样吗?

(细胞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分化的细胞才能形成不同类型的组织或器官,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四)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分化的细胞,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四、板书设计

八上生物教案篇7

实验目的

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时,可以产生淀粉。

背景资料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没有叶绿体,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难点: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实验关键

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器材

盆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培养皿、石棉、镊子、火柴、三脚架、黑纸片、曲别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动物也是如此。那么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食物从何而来?难道绿色植物就不需要食物吗?非也。绿色植物每天也需要一定的营养,它不仅能自己供给自己食物,而且同时还给地球上其他几乎所有生物制造了食物,养活着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绿色植物,就没有地球上其他的生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可见,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那么,究竟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师:昨天让大家按p119实验步骤1、2操作的盆栽天竺葵,做了没有?

生:做了。

师:好,今天大家按小组继续将昨天的实验按实验步骤3、4、5进行操作,小组各成员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同时要注意安全。

生:完成实验。

学生甲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并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学生乙将酒精倒入小烧杯中。

学生丙准备酒精灯,并点燃酒精灯。

学生丁准备清水,并漂洗叶片。

学生戊滴加碘液。

师:通过实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下边大家来共同讨论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及细节。教师同时用投影打出小组讨论提纲:

1.为什么把盆栽的天竺葵在实验之前要在黑暗处放一昼夜?

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其目的是什么?

4.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用来什么成分?其结果说明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回答问题1:实验前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暗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可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小组2回答问题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是为了与其他叶片作对照。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

小组3回答问题3:把叶片放在酒精中并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如果直接放在火上加热,不仅酒精蒸发得太快,造成浪费,而且溶解叶绿素的效果也不太好,尤其易引燃酒精发生危险。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使叶片中的色素溶解于酒精中,起到脱色的作用,便于淀粉的颜色观察。

小组4回答问题4:向叶片中加碘液是因为碘液遇淀粉可变成蓝色,故可用碘液来叶片中是否能生成有机物淀粉。通过实验可知:叶片的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而遮光部分未变蓝色,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各小组可相互补充、完善)

3.课堂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手册。

板书设计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结论1: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结论2: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后反思

1.先讲大的步骤,再分述小的原理效果较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八上教学工作总结优秀7篇

数学八上教学工作计划推荐7篇

初中生物教研总结7篇

初二上生物教师工作总结7篇

生物课心得体会7篇

生物教师年度工作总结7篇

生物初中工作计划7篇

生物学科的工作计划7篇

生物备课组工作计划模板7篇

生物初中工作计划参考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781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