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包括传统课堂教学、在线教育和混合式教育等,教案通常包括详细的教学步骤和时间安排,以指导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表里的生物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字。
2.默读课文,要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再次加快速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文,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设计: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是那么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在这设置障碍。
1)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
2)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
3)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4)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
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字的书写上抒发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的总结,注意“拨”的读音以及与“拔”字的区分。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二、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一、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他这么说,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要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就是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比如6、1、15自然段都是例证)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方式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举例
3、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
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一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4、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玻、璃、怖、蟋、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恶”是上下结构的字。
2.朗读指导
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
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脆、拦”等8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自学字词
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
(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
(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
(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2)交流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的叫声和物体发出的声音导入新课,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出示旧式机械手表,学生更是充满好奇,从而引出课题“表里的生物”。另外,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这是扫清字词障碍的必要环节。
板块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
默读全文,联系课题,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填一填。
课文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适当圈点勾画。
2.汇报交流。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学生口头“填一填”。
课件出示:
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设计意图】初读是阅读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通过填空练习,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2个词语。
2.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合作学习,深入交流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预设: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如——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补充:“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
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心理描写切入,引导学生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仅仅了解“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不够的,还要能找出语句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阅读更有深度。
板块二 研读对话,回顾拓展
1.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嗒,滴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2.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滴嗒,滴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3.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4.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
①田字格出示:脆、拦、玻、璃、恶、怖、蟋、蟀。
②教师指导书写“蟀”字:左窄右宽,“率”的第三笔是撇折,不是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写你儿时的有趣经历或一个发现。
?设计意图】从对题目的理解讲到结尾部分的含义,看起来似乎有些跳跃,事实上,这样把前后都连贯起来了,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安排小练笔,用意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练笔中来。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3)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新课教学(37)分钟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琴弦清脆添加拒绝恐怖蟋??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板书: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板书: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板书: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解释词语,并抄写。
和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面的生字组词。
秒()()
怜()()
拨()()
拒()()
怖()()
三、多音字组词。
看kān()kàn()
恶è()wù()
秘mì()bì()
?答案】
一、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二、秒(miǎo)(秒针)(分秒必争)怜(lián)(可怜)(怜爱)拨(bō)(拨动)(拨号)
拒(jù)(拒绝)(婉拒)怖(bù)(恐怖)(可怖)
三、看守看见
恶人可恶
秘密秘鲁
表里的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知道“我”认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并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表里面有没有什么生物?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读通读顺课文。
(2)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同桌交流认读生字词。
2.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3.梳理文章脉络。
课文是分两部分写的: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有个生物被关在里面。
第二部分(第7—21自然段):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到了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只许看,不许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
(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作者小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呢?让我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我”小时候有一个怎样的观点?
(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进行体会。(学生画出相关句子,思考,朗读)
(1)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因为父亲不准“我”动手表,这更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根据蝉叫和虫鸣顺理成章地推断出表里有个生物。由此可以看出“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是那样善观察、勤思考,真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
(2)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
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说明了“我”对表的好奇程度很深,一心想把表里的生物找出来看一看,从中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个对事物充满探索精神的孩子。)
(3)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我”对表十分好奇,好奇心即将得到满足,自然心情激动。)
(4)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
(因为“我”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心里得到了满足,有一种自豪感。)
(5)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作者自认为发现真理后高兴地四处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这样写,很符合小孩子的心理。)
3.通过观察表里的生物,“我”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我”对表里的声音产生了强烈的,甚至认为它很;看到表里的世界后特别;后来被父亲说的表内有蜇人的小蝎子的话;弄清事情缘由后有一种极大的。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你有过类似“我”小时候的这种经历吗?给同学们讲讲。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板书]
16.表里的生物
猜测——表里的生物
证实——自己的猜测——愉快
逢人便讲——父亲的话
天真可爱求知欲强
[教学反思]
我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生动、想象丰富的写作特点。我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体会文中的作者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未知事物充满探究精神的孩子。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太过关注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改正这一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