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关注,教案中的活动应该有趣和互动性,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5篇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1

一、教材简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重难点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东、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丰富对方位知识的体验。

四、课时安排

认识东西南北方向

2课时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

3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的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图见单位邮箱之教案电子稿)操场 教学楼 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2

学情分析

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训练:

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根据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二、按比例分配练习:

(一)一个乡共有拖拉机18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台数的比是2∶7.这两种拖拉机各有多少台?

(二)建筑工人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置一种混凝土.配置6000千克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三)一种药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成的.要配成这种药水404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

(四)用84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比是3∶4∶5.这个三角形三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

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三、判断

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14(厘米)2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五、课堂练习:《伴你成长》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好吗?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1)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六(2)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2)赚了500元。(亏了500元),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有一位朋友喜欢旅游,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

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教学例1

(1)出示课本例1的情境图

现在是16℃,温度计上显示的还是16℃,不过是零下16℃了!

(2)让学生知道零下16℃用“-16℃”来表示。

(3)让学生理解“16℃”和“-16℃”的意义是否相同。

2、认识存款折,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存入和支出的数目。

教学例2

(1)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让学生知道“2000”表示存入2000元;“-500”表示支出了500元,那么“500”和“-500”正好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3)初步理解存款折上的这些数表示的意义。

3、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1)正负数的认识像-16 ,-500,-0、4,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以前所学的16,2000, 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8读作负八分之三, +6.3读作正六点三

4、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的1、2题,

2、学习有关负数的认识过程。

3、练习一的1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给大家说一说,共同分享吗?

五、板书设计:

负数的认识像-16 ,-500,-0、4,8,...这样的数叫做负数。以前所学的16,2000, 3/8,6.3,...这样的数叫做正数;正数前面的“+”可以省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8读作负八分之三,+6.3读作正六点三。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4

总体要求: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

负数的认识 负数、0、正数的大小比较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负数、0和正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三、具体编排

例1 引出负数 例2负数的读、写 ,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3 认识数轴

例 4 比较负数的大小

例1 引出负数

(1)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负数。

(2) 认识负数存在的必要性。

(3) 体会16℃和-16℃是以0℃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建议:

如果没有观测的条件,也可以制作温度计教具,根据例1的情境在温度计教具上拨出相应的温度。提问:“零下16℃用16℃表示,那么零下16℃可以怎样表示呢?”介绍用负数表示零下16℃的写法和读法,体会生活中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再让学生思考‘ 16℃’和‘-16℃’的意义是否相同,体会16℃和-16℃是以0℃为基准的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例2 负数的读、写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 进一步认识负数的应用和存在的必要性。

(2) 体会500和-500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3) 负数的描述性定义和读写法。

(4) 正数的描述性定义和读写法。

(5)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6)让学生说负数的应用。

建议: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存折上的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入和支出,让学生结合具体数据说它们的含义,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接下来结合前两个例题进行小结,给出正负数的名称。说明为了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新出现的前面都有一个“-”号的数是负数,而相应的以前所学的是正数,其中正数也可以在前面加上“+”号(一般可以省去“+”号),让学生初步建立正负数的概念。

○最后通过小精灵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数量的实际例子,加深对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体会。

注意:

(1)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在实际中表示相反的含义。

(2)强调正数前面可以加上“+”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负数前面的“-”号则必须写。

(3)不要给正负数下定义,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即可。

(4)让学生明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让学生说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时,教师应把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对应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体会。例3 认识数轴

(1) 进一步 体会向东4m和向西4m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直线上表示这两种量。

(3) 数轴的描述性定义和特征。

(4) 初步体会数轴的三要素。

(5)初步渗透数形(数点对应)结合的思想,借助数轴的直观图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正负数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初步渗透数轴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数轴的'直观图初步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形成正负数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教材通过描述位置的问题引出如何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由小精灵说明“上面这样的直线叫数轴”,让学生把数轴上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感受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最后通过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1.5的位置,让学生思考在数轴上如何表示负小数或负分数,这样对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接下来思考如果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思考-1.5中的“-”号与“1.5 ”各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再次感受正负数的实际意义。

建议:

(1)先回忆在直线上表示数的方法(这里不仅有整数,还应包括分数和小数)。

(2)提问:怎样用数来简明的表示孩子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呢?结合前面学习的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3)总结: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这样的直线叫做数轴。让学生脱离具体的情境,把数轴的点和抽象的正负数对应起来,直观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4)可继续让学生探讨如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和小数。

例4 比较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上数的排列规律比较数的大小。

(2) 引导学生结合数轴讨论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1、 给出规定:数轴上的数,从左到右就是从小到大。

2、总结两个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负数比0小,0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

3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结合数轴比较, 初步体会负号后边的数越来越大,这个负数反而越来越小。

建议:

这里数的大小比较包括两类情况:一类是正数和正数、正数和0。另一类是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以及负数和负数。第一类情况的比较学生比较熟悉,第二类情况的比较学生容易借助温度的高低来对照比较。事实上如果由低到高的排列这些温度,对应数轴上的各点正好是从左到右的顺序。因此在学生交流比较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的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样就把数的大小比较和数轴上的点对应起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负数与负数的比较,教材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t;-6”。并且还通过另一位学生的比较“8>6,但是-8t;-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这里还没有出现绝对值的概念,只是让学生借助和负数相对应的正数初步体会)。

(1)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任意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2)主要从正数和0、负数和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比较,以及两个负数的大小关系与对应的正数的大小关系来观察。

(3)得出结论: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从左往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四、教学建议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对负数的教学是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所以,(1)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2)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3)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求学生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运用比解决问题。(教材第54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发展分析、概括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比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顾比是什么。

2、一盒糖果有50颗,平均分给甲、乙两人,甲、乙两人各得多少颗糖果?他们所得糖果数的比是多少?(课件出示题目)

点名学生回答,回顾平均分的特点。

3、引出新课。

师:这是一道平均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问题运用到了平均分,但有时为了分配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分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应用。(板书课题:比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54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例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下册语文五单元作文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二单元的作文8篇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4单元作文优秀7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4单元作文6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作文8篇

小学数学第一学期教研工作计划5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篇

一年级数学跳绳教案7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717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