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找到与书中角色的共鸣和联系,一篇深刻的读后感能够启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与规划,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天才读后感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天才读后感篇1
我们最终被奴役的是无知。这是我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得到的最好答案,而作者整本书最后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在我看来是整本书最美好的一句话。因为这两个观点,所以在我看完这本书后没有陷入纠结和困扰中,仍旧很平静。如果你问我是不是这两句话给了我什么神奇的启发,我要诚实地告诉你,没有。它只是让我接受了我们的现实,让我接受了自己的无知,让我接受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仅此就够了,仅此就能让我在读完书后仍旧能本着一颗初心去看书中的故事和观点。
如说,人为什么活着?比如说,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说,你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等等。在有些人看来这纯属是吃饱了没事干而想的问题,但是有些人还真吃饱了没事干,沉在这些问题里出不来。但是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让你给你一个标准答案,甚至连暗示也没有。所以有的人就特别痛苦,而我年少的时候也陷入过这些问题痛苦不堪,那个时候正值高考,因为思考活着的意义而完全不能让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去,因为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所以总是整夜整夜地哭,后来在父母的陪伴下才逐渐好转,回去继续参加高考。现在想想,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自己太脆弱,对现实没有把握所以才会想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给自己一个动力,但是潜意识里我们都知道生老病死的循环过程是任何人无法逃避的(也许未来的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可以让人不死,但是目前我们还是无法逃脱这个自然规则),所以表面上是自己陷入哲学的死胡同,但是实际上是自己无法面对一团糟糕的自己,让自己有一个逃避的方向。所以,想想还是年少的自己不够坚强。而我现在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一样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已经不会让我因为没有答案就放弃生活,所以我跟朋友开玩笑说,我有精神病的潜质,但是我不会成为精神病患者,因为我现在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
我终究相信,因为无法面对现实的不满,所以才会从哲学、宗教、科学等方向给自己答案,但是有些东西就是没有标准答案,即便有答案,也不是目前的你所能探索到的,所以面对无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有勇气接受!请记住,不要被无知奴役!
什么叫被无知奴役?
在我的认知里,我认为被无知奴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相信自己对未知问题所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不愿意辩证地去了解其他的答案,以至于偏执于自己的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相信别人给出的答案,颠覆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所以自己也纠结痛苦了。
那么接受自己的无知是不是就放弃探索了?当然不是,因为我们都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所以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偏执某个观点而发疯。有案例说过有科学家因为研究而得了精神分裂症,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不敢说是他一定是因为无法接受自己的无知而导致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在探索的过程要能容忍自己的过错,也许你研究了几十年的东西结果是一个错误的方向,那样也不是毫无意义,如果你知道那个方向错误了,起码你是否定一个错误方向,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地否定错误的过程。而哲学本来也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对于这一切,我很喜欢《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的作者高铭在文章最后的那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在一条路上走远了,看不清自己了,那么就回过头来看看,想想自己最初的初心。思考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思考不能让你快乐和明澈,那么就回头,第一接受自己的'无知,第二想想一切如初见时候的自己。
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超出我们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内的,而那些问题的各种答案也许更加超出我们的理解范围。包括哲学,宗教,理论物理学,生物遗传学,中医学等等。我们无法在自己的认知的水平上给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我们会看到我们认为奇奇怪怪的人,他们给出奇奇怪怪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知识从你不了解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所以要理解他们的存在。但是如果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冲击到了你,那么说明你也被这个答案所吸引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记住,如果一切本来未知的问题在一瞬间顿悟,那么你可能随之而来会有顿迷,所以如果那个冲击来得特别大,那么就接受自己的顿迷,平静呼吸,怀疑批判接受,如果你真的接受不了就忘记,如果忘记不了就回到初心,回到“一切若只如初见”的时候,不要被其他思想主导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自己的思想被一个外来的思想在一瞬间否定了,那是极其危险的,我不敢说你一定会精神紊乱或者是自杀,但是迷茫肯定是有的。就如木心所说,“如果顿悟不至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所以如果一个豁然开朗不是建立在你自己的认知能力上,你是没有办法去批判接受的,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别人给出的答案哪里是可疑的,也许你只是全盘接受一个未知正确的观点也说不定呢!所以对于未知问题我们要怀有谦卑和尊重的态度去探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
我们真正会感到迷茫的问题都是未知的,包括未知的处境。有确定的已知答案的问题反而不会让我们困惑。能看得到的未来也是不会让我们迷茫的,因为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我们面对未来,大都时候也是迷茫的。为什么二十年前的大学生没有我们现在迷茫,因为他们毕业了可以包分配,他们可以算是进了大学就可以看到未来,起码工作是可以得到保证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不包分配,即便研究所毕业也未必就可以马上解决就业问题,211,985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高的平台,并没有给你铺平未来的路,所以这一代的大学生跟二十年前相比,他们更加迷茫和焦虑!但是迷茫焦虑不是单纯地因为他们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生活给他们的未知因素太多了,而面对未知我们却又给不出一个完美的答案。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只有去接受未知的处境,努力做好当下才是最好的办法,等到自己的能力提高一点点了,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跟着提高一点点了,未来要走的路就会跟着清晰一点点了。
所以面对一切未知都不要害怕,坚强地面对,接受自己的无知,然后提高自己的能力去解决。但在一条路上走远了还没有找到你的答案,那么请回头看看那个最初的自己。
这一切是我读完《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想告诉你的。但是我不敢妄断作者的用意在哪里,所以一切不能算是书评,只能算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点点思考。
天才读后感篇2
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天才读后感篇3
这几次我们的语文阅读时间,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书中的各个故事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这本书的作者所探寻的,是这个世界真实的面貌。他以为,人类迄今为止所了解的世界,不过是盲人摸象,只不过,盲人依旧是盲人,即使再怎么摸,他想象中的大象也许就只是一堵墙或一根旧麻绳罢了。人类也有自己的思维局限,但突破常规的思维——或者病态思维,也许可以突破困境。从本质上说,生物体是一个病变的过程,思考的病变,很难说不是另一种病变。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其中一些精神病人确实有过人之处,可能就像书中讲的与时代脱轨的人们,思维超前,与我们格格不入,有神奇的“四维虫子”,也有为了她而去犯法,不惜变成精神病的……他们的想法太奇妙了,有些甚至有严密的逻辑,让你不得不相信。当然还有一些很难理解的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飞机,每天在草地上伸开手飞奔,居然还有人以为自己是炸弹也跟着一起跑。哈哈哈,真的很奇妙。
其中最敬畏的是一个试图还原玛雅文明的.人,他本为公务员,一天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去研究玛雅文明,从零起步,逻辑严密,并且有理论支撑,真的很佩服,比专家都专家,当今时代,如不是一个精神病谁会放弃自己的一切去因为兴趣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个时代牵扯太多了,红尘滚滚,功名利禄,羁绊难行。
看完这本书,回顾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自己,总觉得自己会被带跑偏。书中的一些故事让我接触了一些从未涉足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知识面,感到自己的知识是多么的少,对未知是多么的敬畏,甚至是害怕,人是多么的渺小。
天才读后感篇4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不是天气,而是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这色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则是最不好的颜色,且从来没有失手过”。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想假如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
天才读后感篇5
全书以对话的方式叙述作者与一个个“精神病人”的交流故事。每翻起书本,自己就仿佛变成了作者,对面坐着“精神病人”,我们在沟通,在对话。
书中曾多次谈到角度的问题,每个人所看到的、理解的世界仅仅是自己的那个世界。更多更多的世界需要我们去看,去探索。
我在你眼中是疯子,你在我眼中也是疯子,到底谁才是疯子?
书读一半,里面介绍的大部分“精神病人”其实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异于常人的偏执和痴迷,类似于“走火入魔”。他们都有着一堵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且不可攻破的墙。
花了两天空闲时间急切地将这本书看完了,好像有很多感觉,也不知从何表达。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未知,我们都无法理解、相信,就像古代的人无法理解现代的生活。
类似一个没有边际的容器囊括着所有,我们称之为世界,我们也在这个容器里以某种方式一直存在着。人类幻想着永生,永生之后呢,可能就是毁灭。
人生总要有点乐趣或执着,不然,人生不就太没有意义了吗?
偶尔一个人的时候,或许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会突然想到死亡,会想到死了之后。没有感觉、没有记忆、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虚无的'。那个时候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悲哀,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从死亡那一刻起,世界上的一切对你来说都没有关系,反正你也感觉不到。
幸好,这种恐惧和虚无只是暂时的,我依然会想到我的亲友、类似我的每一个人、会感受到世界给予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会死去,或许每个人都会害怕,但是又怎样,我们的存在只限于当下的一刻,过去的你不存在,未来的你也不存在,你的思维,想象,一切也只存在于此刻。活在当下或许就是人生哲理,隐忍和低调或许就应该是人生的处事原则。
天才读后感篇6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