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愈加向前发展的当前,心得的使用也更加常见了,写好心得,我们自身的写作水平都能有所提高,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1
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看到了一个教育学者对教师、对学生深沉而理智的关切。他就是佐藤学教授,一位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亲临一万多间教室的扎扎实实的实践者。在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三点:
一、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是个教育学者,但他似乎并不把高深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重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样的大学教授似乎让人不可理解,但他对此有自己的主张。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
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二、尊重与信赖
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滨野老师的课堂正是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接纳每个学生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只有摘下“能”与“不能”的有色眼镜,才能看到每个人挑战固有学习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们个性化的创造。
佐藤学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个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
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山崎老师从不贬低任何一个学生的发言,他尊重每个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孩子身上潜在的可能性;涩谷老师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那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胜沼老师总是站在学生的斜侧面位置上侧耳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学生们将胜沼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胜沼老师则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
在佐藤学看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能力的人。我们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教师要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那里可以找到与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但我们对学生的爱与执著是共通的。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2
对于本版的一部分老师和自称老师的言行,本人颇不认可,甚至为其感到羞愧。教育别人容易,教育自己难。若拿教育学生时说的一些话,放到自己头上,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平时看不见的东西。
关于学习
学习,学而实习之,学了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对于这个“习”字还可以有多个层面的理解,从应用层面讲,应用型知识需要不断实践、验证;从思辨层面讲,学到的思想、道理要不断思考、理解、消化,对于错误的要怀疑、否定,直到形成自己的认识。这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老师都学过、记过、背过、考过的。我看了那么多帖子,居然除了我,没有一个老师从这个角度去反思这个事件。是忘的光光,还是选择性失明?有些人说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什么叫我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这些东西本来就应该在你心里的。有些人说我书呆子,是,学的东西不能尽信,可以自己发挥、理解,有没有哪个老师从自己的角度去谈谈对师德的解读、感悟?也没有。
老师们的言行告诉我们,学的东西背过、考过,拿到了资格证,就一干二净了,不用去实践,不用去思考。然后也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做作业、记这个、背那个、应付考试,然后烟消云散。
关于批评
老帅们说,错了就要批评,错了不批评是不负责,批评你是为你好。善意、准确、适当的批评,绝对是有益的。
家长通报会视频里,校长声泪俱下的讲“但是我也没有更多的关注我的老师,让我的老师犯了这么大一个错误”。是的,如果在最初某老师有这样的过激言行的时候,有人去指正、批评她,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地步。
关于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的孩子,我们会说没教养。校有校规、班有班规、学生有学生手册。我们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若还不认错,我们会拿出学生手册来说,哪一条如何如何。
同理,教有教规、师有师德。我拿出《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时候,有人会说我上纲上线。我不讳言上纲上线,如果剔除政治斗争的背后阴谋和无限扩大化的错误倾向,上纲上线也是个中性词。在我理解,上纲上线就是守规矩,讲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不是摆设,是要实践的,用来规范行为的。
以什么“家长也有错”、“情有可原”、“情急之下”、“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好心”、“也想尽责任,只是方法欠妥”这样的借口,就可以言行出格,这叫没规矩。
关于习惯
我们常说,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好的习惯受益终身,坏的习惯跟你一辈子。
同样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习惯问题。新教师经过几年的教学能力上升期,达到峰顶后,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都开始逐渐定型。后期的教学方法和前期的习惯养成非常有关系。一个好的习惯最终会变成内在的修养和人格魅力,终身受益。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不说始终,至少大部分时候,能表现出一个正面的形象。同样,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3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4
最近,读了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师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他在书中讲述了100个教育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诠释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教师与家长的问题以及管理问题。驻足于一百个案例,不禁被那一个个智慧的火花所折服。作为读者,读着也想着,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他做得好在哪里?我正是在这样身临其境的阅读中收获教育的智慧。智慧来自学习。
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班主任应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必须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老师都有切身的经验和感受。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使自己的教育视野更宽阔,教育办法更有效。
智慧来自了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时时站在学生角度上来思考问题: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当我们设身处地地多替孩子们想想,师生彼此间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涵,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耐心和期待,同时也会让师生多收获一份快乐和欣幸!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蹲下身来,认真地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想,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在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教育学生,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指导班级工作。
智慧来自善思。没有思考的教育,教育方法就会简单,甚至是野蛮。在我们的身边,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但更多的和我一样,每天在疲惫中挣扎,难以享受作为班主任教师的幸福和愉悦,更多的是蒙在鼓里的教育者。我们缺少的就是思考,做智慧型的班主任要关注教育现象、会静心思考、会潜心体会。不仅遇到问题要尽心思考,事后还要善于反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反思的习惯。反思,能使自己对工作更清楚,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够,还有待改进,该如何改进。如果一个老师从来都不反思的话,那么他就只能在原地踏步,永远也不会向前迈进哪怕一步。反思,是改进的源泉。没有反思,哪来的改进策略?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也许是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回答全面的问题。但是,走进《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使我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动力。让我明白了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的成功!也更坚定了我做一名智慧型教师的信心,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执着地思考,深入地研究,教育智慧将从中汩汩生成。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5
寒假里,学校给老师推荐了几本书,我从中挑出了这本《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慢慢品读完了这本书,在此书中作者聚焦课堂教学实践,以现场速描的方式真实再现了教师们多样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佐藤学作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他遍访日本全国各地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书中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宣告: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我以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一、小事情成就“大风景”
作为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佐藤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虽然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小事”:孩子的一颦一笑总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学校里的点点滴滴都令他心驰神往,跑学校、进课堂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今天在敏子和秀树的合作学习中虽然偶有失误,但毕竟开始做练习题了。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我们的课堂中不也有这样的孩子吗?从见他们第一次的恐惧眼神到对你自信的目光,无处不存在着小事情到大风景的过程吗?课堂中的宁静革命正是通过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来推进的。
二、尊重把课堂变润泽
现在,全世界的课堂中都在进行着一场课堂教学的变革,即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安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自自然然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同时他认为,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位儿童。
滨野老师的课堂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润泽、柔和的状态。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滨野老师能够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个人的想法,他不仅仅拘泥于“好的发言”,而且对所有人的发言都寄予信赖和期待,在他看来“任何人的发言都是精彩的”,这使学生们能够自由地思考、轻松地交流,从而使整个课堂更加丰富而深入。
三、让学生在“倾听”中成长
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惠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他指出,当有的教师发牢骚说:“我班上的学生一点也不想倾听”时,他无意之间流露出自己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
善于倾听的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完全接纳每位学生的发言,并通过合适的方式将这些发言串联起来,使学生们不但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应有的关注,而且他们意识到:通过其他伙伴的发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当每个人的发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础上,课堂上的观点就如同珍珠一样被串联起来。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因为在这些看似顽皮的学生身上隐藏着一种心心相印、关怀备至的潜能。
四、尊重与信任促进和谐
佐藤学教授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出,在教学中是否能形成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自由的思考与意向。他用精妙的笔触把我们带到一个又一个课堂上,让我们在“教学事件”中去观察、去体会、去发现、去回味。
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教育的门,在21世纪的学校里,不仅追求学习的“量”,而且追求学习的“质”,要求终身学习的主体的形成,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6
“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佐藤学教授说道。这让我想起了书中介绍的一个教学场景:
这是以一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小林老师要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不同的解法,刚开始教学开展得很顺利,突然学困生健治说,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小林老师就请了一位同学解释,但他还是不懂。如果我在课堂上碰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我肯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这样做,就是不想影响上课节奏。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他知道这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直至他明白为止。本应3分钟完成的教学环节,却为了一个孩子而花了整整20分钟。有必要吗?这让我产生了疑问。
但再往下阅读,这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帮助健治理解时,其实更多的人不仅巩固了知识,而且越说越详细,不断地把知识分解内化。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教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一种思想:不懂就问,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就愿意帮助你。
读了此书,才发现自己原本对“关注每位学生,提高高效课堂”的理解还只停留在非常狭隘的层面上,和佐藤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相比,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有时候我们在课堂上,尤其在公开课时,比较倾向于接受那些“好的回答”,或者说“符合老师要求的回答”。其实不然。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位学生,虽然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伴合作,超越原有的学习经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即便他的答案不完美,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的观点同样精彩,教师不应刻意扼杀他们想要发言的机会。
佐藤学教授提出的完整地接纳每个孩子的想法,学会倾听,正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孩子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孩子学习的质量。在孩子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要培育相互倾听的关系,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倾听者之外,别无他法。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是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挑战,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7
走上三尺讲台已有五年有余,回顾往昔总觉得教学上自己风格有棱角,没有和风细雨般的课堂,也曾执着追求喧闹课堂,却忘却教学的根本是对话,心平气和的对话,一个愿意讲,一个乐意听。
读着《教师的挑战》,一个个的课例,看似平凡的每一个观点,每一句话都深深打动过,这不就是以往我所追求和谐的课堂吗?
和谐一境界(倾听)
倾听是佐藤老师的观点,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互利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我看来这其中的倾听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书中的山崎老师、涩谷老师和胜沼老师,虽然都是普通教师,但在佐藤学看来,他们都是儿童心声的倾听者。但如果细细品味佐藤老师在最后的评价中不难发现:这些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老师需要细致地注意每一个人的态度,耐心的等,等待学生那些“奇趣”的发言,而不是“好”的发言。
我看到这些语言的时候,反复看了几遍。例如:一个人初看都明白“倾听”的意义,但实施却有些迷茫,而后边的“相互倾听关系”的三条建议,告诉了我平时在我的教学中有哪些已经做到了对孩子的倾听,往哪些方向努力是正确的。特别是课堂中孩子的发言,善于倾听的老师会通过发言了解学生内在品性和发言的关联,这个发言是由那一句发言触发的?这个发言同已知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关联?这就是
佐藤学所说的“串联”, 那么师生,生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珍视每一个儿童的发言,师生之间的信赖随机产生,此时老师也要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让合作学习和倾听相辅相成。
“反刍”=”我不懂”这段文字有些不懂,还没有真正的领悟这里面的含义。
如水二境界(尊重与信赖)
“水“能滋润万物,润泽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让学生润性泽心。佐藤学提倡的是一种宁静、润泽的课堂氛围,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不恐惧、不紧张的心态是他们安心学习的前提。这正好符合我们目前课堂所追求的---尊重与信赖。
藤田老师历经8个月的课堂转变,摒弃齐声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调来朗读,他们在喜欢的段落旁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读完课文他们互相讨论着,自自然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便是快要下课了,他们仍然意犹未尽,想要继续讨论。佐藤学认为,滨野老师良好的教学效果来自于他对每一位儿童的尊重。能够给学生一个轻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自在地以轻轻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讨论。但事实上,人们往往只会对那些“有能力”的学生产生尊重和信任,却很难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
细节决定一切,书读了一大半,书中佐藤学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发生在教室里的课堂,他用自己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着课堂上每一处细节,在《教师的挑战》的后记中,他说: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有意无意地漠视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积累起来的吗?“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体体现吗?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细节。例如:害怕数学连书都不翻的芳树,总是闭着嘴,躲开他人视线的良子,今天穿着绣着小花的裤子来上学了。
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进着每一个孩子学习,对教师来说这比“大规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个孩子的点滴成长。这些在别人看来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来却弥足珍贵。佐藤学在书中介绍的教师是在任何学校都可以遇到的寻常教师。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小小挑战与教室中的孩子们才是开拓未来的教育改革者。
教师的挑战的读书心得篇8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主编的《影响教师一生的一百个好习惯》,这本书从培养教育习惯、教学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五大方面全面论述了影响教师成长的100个好习惯,正是这诸多好习惯,铸造了许多优秀教师。掩卷沉思,受益颇丰。
书中罗列出教师应该养成的100个好习惯,向读者展现出优秀教师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使我对教育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细看来,其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常常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有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也有不经意间被忽略的。
每读到一条习惯,不由得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剖析。看到一些我已经养成的习惯,不禁感到欣喜,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肯定。例如:教育需要严格:“教不严,师之惰”。教师的严格要求是学生成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和热爱学生是一致的。师爱体现在严格要求之中,不严格就体现不出师爱,名曰爱之,实则害之。要把握好“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所以,我们要牢记“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对学生严爱相加,宽严相济。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老师要提前进教室,便于做好课前准备,同时也是提醒学生安静下来。这是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说过的,因此,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已成为我的习惯。
还有一些习惯,自己却没有养成。如:上课要有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激情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激情的参与,才有认知的渴望,才有表达的欲望,才有智慧的灵动,才会引发学生深深的感悟、独特的体验。而可能是因为教育需要激情。因为教育是心灵的对话,是心心相印的性格的关系,这一点我做的很不好。我应牢记没有激情就不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激情就不能鼓舞人,只有激情才能产生激情。教育因生命而美丽,上课因激情而精彩,在课堂上做一个有激情的老师。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哀乐失时,殃咎必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因为情绪的变化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商关乎成败,要认识好、调控好、激励好自己情绪,切忌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有些因为事情多,就变得急躁,消极,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今年暑假参加完心理辅导员培训并且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多么的重要,从中我也学到了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当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出现问题时,第一步是找出原因,如果是身体方面的原因,那就要遵循生理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把事情闷在心里,和同事诉说一下,和朋友交流一下,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在想发火之前,先数十下,或者深呼吸,你也许就会放松下来。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教师的豁达开朗更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从今以后,我会努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好的习惯成就精彩人生。亚里士多德说过:“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行为如果长期下去,就会成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一旦坚持下来,就会成为一种好习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习生活上,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长期坚持。要养成这100个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但我坚信只要能明确目标,并踏实走好每一步,即使还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一定能感受到好习惯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和促进。播下一个好的行为,必将收获一个好的习惯。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