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下科学教案教案7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定期更新可以促进教育的创新,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下科学教案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下科学教案教案7篇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2、让幼儿具体感知风,并让他们知道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感觉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了解风的好处与坏处,以及人们怎样利用风和战胜风灾。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课前引导幼儿观察风给外界带来的变化,如:红旗、水、头发等的变化。

2、一把扇子,每人一个气球,碎纸屑许多,小风车每人一个。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1、谈话:这几天老师让小朋友观察了树枝摇动,红旗飘,水面起波纹,你们知道是谁引起的吗?

2、让幼儿感知空气流动形成风。

(1)教师引导幼儿玩气球,通过玩气球亲自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

(2)幼儿自己动手做小实验: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哪里有空气流动,哪里就有风。

3、了解风的特性。

(1)让幼儿用自己的小手当小扇子,扇动空气,说出扇的快脸上有什么感觉,扇的慢脸上又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扇的快,空气流动的快,风就大,扇的慢,空气流动的慢,风就小。

(2)老师给小朋友扇扇子,请小朋友试一试能不能抓住风?瞪大眼睛看一看能不能看到风?

小结:风看不见,抓不着,只能感觉到。

4、玩纸屑。

(1)分给幼儿每人一小堆纸屑,让他们想办法玩纸屑,看谁最聪明,想的玩法多。

(2)讨论:玩完后让幼儿自由讨论,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办法产生风使小纸屑动的。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风》含ppt课件

6、玩“风车转转转”游戏。

幼儿每人一个风车,想办法让风车转起来。请几名幼儿到前面演示讲解后,幼儿自由玩风车。

带幼儿到户外玩风车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用尺、量筒、天平、温度计、秒表等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6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觉错误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直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

揭示:使用测量工具认识物体比只凭感官准确可靠。

3、出示准备好的纸盒,请学生掂一掂,能否判断轻重。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三、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筒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五、测量时间

1、秒表练习

2、测一测跑50米需要多少时间

六、认识各种各样的测量仪器

1、认识教材中出现的测量仪器,请学生谈谈它们的用途。

2、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测量仪器。

七、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测量仪器。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瓶子里水位高低变化与水量和石子的大小、数量的关系。

2、学习小组合作探索,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

2、分组,每组3人。2人做实验,1人记录。瓶子若干(保证两个相同的),大小不一的石子若干,实验记录表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观看《乌鸦喝水》的课件,导入活动

师:乌鸦一开始喝到水了么,后来是怎样喝到水的呢?……

师: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只要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二)第一次实验:目标:水位上升与水量关系。

(1)每组2个瓶子,水量分别为:很少(三分之一)、一半,在瓶子上做好水位。

三个人一组合作做实验,鼓励幼儿将石子放入瓶子中进行验证,并鼓励孩子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展示每个小组的记录结果,并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实验结果。

(3)小结: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就算放很多的`石子乌鸦也喝不到水。

(三)探索乌鸦用的石子大小与投放数量之间的关系。

师:乌鸦向瓶子里投石子,如果石子有大有小,猜猜大石子和小石子用的数量一样多吗?

(2)幼儿分组合作把大小不同的石子分别放到两个一样高水位的瓶子中,并记录使用的石子的数量。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4)小结:石子大,乌鸦投放数量很少的石子就能喝到水。石子小,乌鸦需要投放很多的石子才能喝到水。

(四)延伸:乌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喝到水吗?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布、积木、棉花,幼儿选择材进行对比实验,看看哪一种材料能让水位升高。

(2)交流小组实验结果,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愿望。

反思: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在瓶子里投放石子,乌鸦才可以喝到水。所以,鼓励孩子知道以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利用统计表记录并比较塑料与其他材料在性质上的区别。

2、对于有关塑料性质的题目,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3、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题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举例说出人们为了满足城楼而不断地研究开发新材料

2、能分别举出两个实例说明塑料制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引起的环境题目。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塑料的多种性质,并能用三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塑料的用途。

2、能举出两种以上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3、能举例说出物品的特点与组成该物品材料的性质有关。

教学预备:

木尺、塑料尺、塑料杯、热水、冷水、漏斗、塑料手套、棉布手套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品是由塑料制成。

二、活动一: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在书中的表中记录两种尺子的特性。

讨论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同组比较塑料尺子和木头尺子

同学记录

全班交流

三、活动二:塑料杯碰到热水会怎样?

提示:分别向塑料杯或矿泉水瓶内装进冷水和热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学生自己猜测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学生交流

四、活动三:戴手套

一只手戴塑料手套,另一只手戴棉布手套,两只手的感觉一样吗?

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

五、学习科学在线——活动四:熟悉新材料

1、熟悉书中先容的新材料

2、谈谈对新材料的感受

3、你想设计什么样的新材料?

六、拓展

上学期我们曾经做过埋垃圾的实验,想一想埋的垃圾哪些没有腐烂?

板书设计:

塑料

塑料的用途

塑料的性质

新材料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6

一、设计思路:

“水的溶解”是一个科学活动,是“有趣的水”这个主题中的内容。水是幼儿物体,幼儿对水很感兴趣。而水是幼儿感兴趣的物体,通过探索“水的溶解”充分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欲望。因此,预设了《水的溶解》这一科学活动。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的活动内容,注重教学问题的提问有效性,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初步感知溶解这一现象。

2、体验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准备:

1、每人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小勺若干个、筷子若干。

2、认字卡: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溶解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t:小朋友们好!有没有发现今天李老师准备了很多的东西呀?

你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有的还可以摸一摸,看看到底这都是些什么

(幼儿观察讨论)

有谁愿意来说说这些都是什么材料呢?

追问:你是如何知道的?

小结: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黄沙、芝麻油、红糖、盐、咖啡粉、冰糖。

石头摸起来硬硬的,有点沉;黄沙看上去是黄色的,摸起来细细软软的;芝麻油闻起来有股芝麻的香味;红糖看上去和盐一样是一粒粒的,但是红糖是红色,盐是白色的;咖啡粉是咖啡色的,有咖啡的香味;冰糖像是一粒粒透明的小冰雹。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物质,有的可以用来做菜,有的可以泡茶喝,有的可以玩,但是今天我们要用它们做什么呢?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t:请你猜一猜,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几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会发生什么变化?

t: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t: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t: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请一桌上的4位小朋友为一组,一起把桌子上的材料都要一一进行实验,然后由一名小朋友进行实验记录,把最后得到的有趣的现象画出来。现在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

3、交流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t:你记录的材料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结:把这些材料放到水里后,石头沉了下去,芝麻油浮了起来,黄沙也沉在水底,盐、冰糖都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它们在水中溶化不见了。咖啡粉变成了好喝的咖啡,颜色也变成了咖啡色,红糖也把水变成了红褐色,原本透明五味的白开水变成了甜甜地的糖水。

三)、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并进行交流。

t:现在我请你们用调羹试试,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到底哪些能取出来?哪些不能取出来?

能取出来的我们可以怎么记录?那不能取出来的呢?

t:这个实验有趣吗?

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成果啊?

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和黄沙放进水中,沉下去了,芝麻油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但是它们都能用调羹取出来。红糖咖啡粉放进水中,水的颜色和味道发生了变化;盐和冰糖放进水中,虽然颜色没有改变,但是通过充分的搅拌最后看不见了,溶化在水中了,最后调羹取不出来。

水宝宝把红糖、盐、冰糖、咖啡粉吸收了,而这些物质也溶在水中取不出来,还把水宝宝的颜色、味道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我们叫“溶解”。

石头、黄沙和芝麻油能取出来吗?

石头和油 ,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t: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白糖、味精、果珍、奶粉……)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五、活动自我反思:

这是一节科常活动,设计活动时候,想给孩子们充分自主探索的机会。这一点在互动进行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

活动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我的准备的教具中,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我来“说”,这一点有点背离设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

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六、活动点评:

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全组人员的积极参加。从说课活动到第二研,组员们每次讨论都非常的积极,从中寻找问题,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效果也是非常的良好。

李佳老师在前面第一研的基础上上了第二研,活动中针对大家的意见,李佳老师也是做了一定的调整,将第一研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改善。活动中,李佳老师将记录表进行了修改,提问也更加的简练。可以看出,经过大家对提问的推敲,提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当然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活由于李老师的准备的教具中,各种物品种类过多,造成整节活动有点拖拉,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学活动,所以很多环节,都变成了老师来“说”,这一点背离了计这节活动的本意了。

下科学教案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激发探究昆虫奥秘的欲望。

2、发展细致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昆虫躲在哪里》。

2、视频:昆虫的保护色。

3、白板课件。

重难点:知道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

【活动过程】

一、观看有关昆虫伪装的课件,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你们见到过哪些昆虫,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神秘的`昆虫,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看你能不能一下子就把他们找出来?(播放课件)

二、引导幼儿了解保护色,开展讨论,积累经验。

1、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保护色,以及保护色对昆虫的作用。

(1)师:小朋友的眼睛真棒,把刚才藏起来的小动物都找出来了,那么小动物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请幼儿个别回答)

(2)带领幼儿讨论:昆虫为什么要有保护色?如果没有保护色,它们将会怎样?

(3)师进行小结:原来,刚刚的昆虫利用了保护色来伪装自己,目的就是为了不被敌人发现,躲避危险。

(4)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保护色,昆虫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驱除危险。那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或听过的这种类似的昆虫呢?

(5)幼儿相互讨论,教师请个别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2、播放课件,了解一些常见的昆虫,以及它的保护色。

师:现在,我们来来揭开神秘昆虫的面纱,看看他们躲在哪里,它们的保护色是什么样子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3、播放视频,让幼儿知道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办法。

师:刚刚,我们只说到了保护色,现在,我们来看看昆虫还有哪些保护自己的方法?

4、教师进行相应的小结。

三、游戏活动:昆虫躲在哪里。

1、师:我们刚才学习了保护色,知道了昆虫保护自己的一些方法。现在,我们的昆虫也要和我们一起来做游戏了。看看谁能来找出它们?

2、教师边出示白板课件,边介绍游戏规则: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吧。分成两队,一队是苹果队,还有一队菠萝队,找出一个奖励一颗红心,看哪组找出的小昆虫多。

3、幼儿进行找昆虫游戏比赛,教师给获胜队相应的奖励。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冰与雪中班科学教案优秀7篇

小班科学《西瓜》教案7篇

小班科学教案反思7篇

科学摩擦起电教案7篇

教案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参考8篇

小班科学滚起来教案5篇

科学活动蚂蚁教案5篇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5篇

好玩的磁铁中班科学教案7篇

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538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