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活性有助于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中国筷的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筷的教案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日积月累,读准加点的字:
洨()河匀称()张鷟()
惟妙惟肖()桥墩()推崇()
2.通读全文,试着概括出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三、品读感悟:
1.请试着以赵州桥与卢沟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它是如何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介绍来体现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试着就这种思路理清文
章的说明顺序。
四、拓展延伸
文章分别介绍了赵州桥、卢沟桥,说明顺序基本相同,请具体说一说。
五、达标测评
1.石拱桥总的特征,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
2.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
换?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试着画出赵州桥或卢沟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2.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感悟
1.找出文中出现的几种说明方法,结合课文了解其用法。
2.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说明文用语很讲究分寸,结合具体语句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准确严密的特
点: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
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能否去掉?)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当时、可算是”能否
删去?)
3.结合第一课时,试着归纳阅读说明文应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三、拓展延伸
请阅读课后习题第三题的`材料,《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达标测评
1.试从文中找出使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各找一句分析)
2.指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
沟桥。()
(3)“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4)张嘉贞说“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唐朝张鷟说“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中国筷的教案篇2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发出了内心深情的呼唤。请听(课件出示:配乐呼唤录音)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呢?
( 失父之痛、 世界不太平 )
二、细读:深入探究,感悟形象
师:那是因为雷利 自己失去了父亲,那的他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再来自由地读读这篇文章,把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可以自己体会,也可以同桌交流感受。
交流:谁来说说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1、从课文中两年以前壮烈牺牲 我知道他是一个维护和平的人。
师: 所以,联合国的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
(生齐读 卓越的观察员,在)
2、我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的。我觉得爸爸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师: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自豪、骄傲)
还有谁想读?
3、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我觉得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
师:还有谁和他有相同的体会,也可以来读读这段。(突出依依不舍之情)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师: 我从她的朗读中听出了爸爸临行前非常舍不得离开我们,爸爸临行前只是舍不得吗?(对和平充满向往,对维和活动充满了信心)(配乐,师领读第一句,生跟读)
师:肯定些,也就是坚定的语气。你很会体会,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爸爸的话)
三、品读:入情入境,潜心会文
师:这样一个捍卫和平的勇士,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才,一个可亲可敬的父亲,怎能不让雷利感到自豪和骄傲?他是多么热切地盼望着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亲手戴在自己头上啊!
(出示课件,师配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1、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2、 同学们,带着这种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
1) 我想.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一定也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让我们共同发出心底的呼唤,一起读.
2) 你们说,雷利真的听到爸爸在呼唤和平了吗?
3) 其实,是雷利心里在渴望和平,当然,如果爸爸没有牺牲,如果爸爸还能呼唤的话,他一定也会发出这样的呼唤的,如果在场的人们允许他们呼唤的话,他们也会发出和平的呼唤的 ,因为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3、 的确,这一段文字打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作为他最亲的人,他唯一的儿子,面对这一切,肯定悲痛万分,我们怎样才能把作者真实的感受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雷利,当你如约捧着爸爸最爱的鲜花去机场迎接他时,迎来的却是那覆盖着国旗的灵柩,面对爸爸那血染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四、 痛恨战争、渴望和平
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最最亲爱的人的生命,当我们还沉浸在悲苦之中时,回望如今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读57段
1、 出示句子: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1)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 你知道哪些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战争又给人民带来怎样的`伤害啊?你可以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来谈一谈。
3) 交流
4) 引读:这一幕幕都在提醒我们,如今
5) 师: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这都是我们新闻工作着者冒着生命危险在战场上拍摄的真实的镜头,我们来看一下,(课件)你们看,战争中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伤口带来的巨大的疼痛,看,他们失去了御寒的衣服,不得不逃离熊熊燃烧的家园,看,他惊恐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凄惨地喊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快来救救我呀?看,到处是哭泣的孩子,到处是受伤的孩子,最不幸的是,有那么多的孩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看着这一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如今世界------
2、 战争夺去了多少无辜孩子的父母,战争又使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战争更让多少老百姓背井离乡,从此过上了流浪的生活,战争是让人深恶痛绝的。小雷利他代表所有遭受战争迫害的家庭和孩子,向全人类发出了他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呼吁
(1)学生接说 点击课件:要和平不要战争
(2)朗读指导:师:这是谁的呼声?
生:雷利。
师: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生: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师:仅仅是孩子们的呼声吗?
生:是全世界的呼声。
师:是的,这不仅仅是中国孩子的呼声,还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啊!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一同来呼吁吧!(全班齐读)
3、 写话练习。
师:同学们,此时,你恨战争吗?你向往和平吗?当你看着那些在战争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们,看到那期盼的眼神,听到那和平的钟声你的心情肯定无法平静,来,拿起笔,把你对战争的恨和对和平的渴望写在纸上。
(1)自由写(2)交流
五、课堂总结
是的,战争是残酷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痛恨战争,向往和平。同学们,让我们一起为战争敲响丧钟,为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的家园。
(课件显示和平鸽、世界人民祈盼和平的画面)
师:来让我们一起呼吁 让我们深情地呼喊
(课件显示:让世界充满阳光,让和平永驻人间!)
中国筷的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实际上是一种比喻,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教师只要扮演配角,让学生做主角,加以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分析归纳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是构成地形区的骨架,在本节教材中是一条主线,贯穿于地势和地形特征中,山脉的学习,先要介绍山脉的走向,也就是山体按什么方向延伸,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然后再分类别来介绍各山脉的名称、位置。这块知识学生比较难于掌握,因此学法的选择和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这些特征,以及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这样的地理环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国歌历史背景,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课件展示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四、教学难点
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将爱国热情嫁移到知识点的学习]
国歌里有一句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时候”,就是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时。当时,日本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大炮,武器装备精良,而中国的共产党、国民党军队装备较差,日本帝国主义曾叫嚣着要在六个月内把中国从世界地图上抹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中国在六个月内并没有被灭亡,而是经过八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从地理角度来说,是我国的地势地形特点,纵横交错的山脉,帮了抗战的大忙,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成了一根救命草,使得日本装备精良的武器,难于完全发挥作用,让日本帝国主义罪恶的侵略铁蹄在二级阶梯上徘徊不前,为中国伟大的抗战取得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究竟我国的地势有何特点,山脉如何纵横交错?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解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图观察"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并且归纳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
结合课本图"观察三级阶梯状示意图",并且归纳出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讲解三级阶梯的海拔]
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为主;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讲解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设问转承:各级阶梯内有哪些山脉?我们先来了解山脉的走向]
[讲解山脉的走向]
要领:在山体的中部建立方向坐标。
[强调]
山脉走向的正确描述。
在实际读图过程中,有些山脉的走向并不是标准的正方向,可以取近似值。
字体要顺沿着山体。
[播放幻灯片并引导学生明确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及走向]
四动学习:动眼-观察山脉的位置。
动口-说出山脉的名称。
动手-涂绘山体。
动脑-思考山体走向。
[让学生在课本21页标注山脉]
蓝笔涂绘东北-西南走向;
铅笔涂绘东西走向;
三角符号标注西北-东南走向;
小圆圈标注南北走向。
中国筷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中国筷的教案篇5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1、听写词语
2、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这封信?
因为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你读懂了吗?这些战争是必须发生的吗?
2、面对这些不必要的战争,作者说应该怎么做呢?
讨论: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3、了解写信的格式,准备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想想你要对这些孩子说什么?
鼓励他们不要灰心要勇敢地维护和平。
告诉他们有多少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
谈自己对他们的帮助。
三、课堂练笔。
给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一封信。
四、作业
1、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写信。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
用“心”读书,重视个性阅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案例与反思
一、案例背景在多年的中年段的教学中,我不断尝试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巨大动力,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展。《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第八册的课文,本课属于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比较和平的圣土上,很难体会到“战争”这个可怕的代名词意味着什么!很难想象出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基于此,我特在此次的实验汇报课上执教了这一课,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战争,了解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树立全球观,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二、案例描述本课共分两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检查,引入新课。上课开始,先进行“三分钟小测”(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并在学习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评改,填写好小组评价表。再以问题“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引入新课的教学。
2、个性阅读,琢磨品味。教学描写“世界并不太平”这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个性阅读,琢磨品味,自已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讨论解决,特别是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两句,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战争资料,进行交流讨论,认识当今世界和平环境。课堂上,他们从不同渠道得到信息的能力,令我惊叹!接着,我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播放出伊拉克战争画面,学生目睹着这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对战争的憎恶之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又趁势让学生当场把自已此时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他们畅所欲言,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3、激情朗读,呼吁和平。教学“雷利的呼吁”这个段落,我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始终以“你读懂了什么?”来贯穿整段的教学,再配以和学生一起激情的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学生情绪高昂,仿佛与作者融为一体,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接着,我又特意把黑板的使用权留给了学生,让他们上台在黑板这个神圣的地方写出自已的心声,写出自已对和平的渴望。他们在《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伴随下,大胆地书写自已的情怀,达到了整堂课的高潮。
4、拓展延伸,自主综合实践。讨论: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呢?
三、分析反思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心与心的交融,所以,要让学生进入读书之境,融入作者的心境,激起共鸣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用“心”读书,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我引导学生把自已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课上,正如我想象的那样,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文中感情的体会超出了我的预想,这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阅读教学中读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应该更灵活的运用教材,为教学所用,适当安排。马巴士卡里雅曾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已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主人,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已课前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已的感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我想,当时,我如果能重视学生课堂上的一些生成性的资源,再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合作讨论交流世界部分地区的局势,畅所欲言彼此的感受,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效果会更好一些。课堂应该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乐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元反应,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的,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这一点。如:我设计了“你们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收获;小组探讨学习,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把板书的使用权留给学生;等等。这些都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语文即生活,生活实际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才易于使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生活的再现和提高,应该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生活的过程。唯有此,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所以,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学习语文,实际上是为学生选择了一条学习语文有效的捷径。
中国筷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对世界音乐发展的贡献。理解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贝多芬音乐作品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理解政治经济与艺术的深层联系,提升历史问题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贝多芬的音乐贡献。
二、难点
贝多芬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命运交响曲》,请同学们谈一谈听完音乐后的感受。
之后追问: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他的音乐作品有什么特点?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背景?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贝多芬人物
教师课件展示贝多芬照片,组织“贝多芬人物介绍会”,请同学们分小组介绍课下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故事或作品。通过介绍会师生共同总结贝多芬的人生经历和音乐代表作品。
贝多芬一生饱受贫困、耳聋和失恋的痛苦折磨,却创造出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二)、贝多芬音乐
1、教师再次播放《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片段,组织学生聆听,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调贝多芬的作品构思广阔,形式宏大,饱含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气息。教师强调这一创作风格也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使得其音乐有如此鲜明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
(1)、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的时期。
(2)、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追求自由民主的精神。
(3)、贝多芬本人经历坎坷。
3、教师介绍:贝多芬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同时也开创了浪漫音乐的先河。
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复习本节课所学。
作业:请学生课下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并阅读关于贝多芬的传记。
中国筷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体验升旗仪式,感知五星红旗是中国的象征。萌发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2、在观察记录、交流发现的过程中有了解我们祖国的'欲望,感受中国人了不起。
3、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进行的关于"国旗"的调查表。
2、升旗仪式的录象片段、刘翔手举国旗奔跑的照片。
3、"找国旗"的操作材料: a组:中国国旗+外国国旗 b组:彩旗+中国国旗 c组:都是红旗但星不同
活动过程:
一、找国旗。
幼儿自由选组,寻找五星红旗(外国中国,都是彩旗,都是红旗星不同)。
交流对国旗的了解,师归纳小结国旗的特征。
幼儿将找到的国旗插在环境创设里(天安门、街道、小汽车等)。
二、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体验。
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在幼儿园我们什么时候升旗的?升旗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
除了在幼儿园升国旗,你们还在哪里看到升国旗?为什么都要升国旗呢?
三、交流分享调查表。
前两天我们作了调查表,你还在哪些地方、哪些时候看到过国旗?(幼儿根据自己的调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出示刘翔的照片,结合获胜的情景激发情感:我们中国人是多么了不起啊!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播放"大中国"的歌曲,引发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兴趣。
四、关于中国你们都想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寻找答案,看看我们中国了不起在哪里。(如幼儿问不出,可以让幼儿回去后自己将问题写下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结合大班幼儿的心理特点,他们开始有了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爱国情绪开始萌发,所以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这节课。在本次活动中,孩子们都很积极的参与,特别是通过图片的形式,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再加上筷子夹豆子的游戏,孩子们的竞赛意识得到了升华,总体来说,这次活动比较成功。
小百科: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