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后,我们就可以动笔写教学反思了,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1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九,老舍笔下“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时间关系,开学第一周,我将教材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移到前面来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开学第一课,课堂还是熟悉的课堂,孩子们照常做着充分的预习准备(当然也发现小部分人应付了事),初定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课后我反思着自己的这节课:课堂环节安排。
1.了解本组课文编排导入新课(这环节过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当学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没有见好就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了,说明课前并没有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内容)转换问题后”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谈开了,有的说是除夕守岁、有的说是元宵的灯展......(说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3.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针对词、有针对句也有针对篇章提出疑问,这也提示着我“学贵有疑”要珍惜学生这种能力并加以培养提高!
4.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这也是课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时间过于仓促,少了梳理和朗读和总结的时间,颇感遗憾!这更是提醒着我,课堂上一定要精简教师语言,学生懂的老师不说,学生会的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所写的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详写部分,在授课时做重点的讲解。整篇文章的语言简洁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问学生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学生们个个都高高兴兴地叙述着,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活跃的课堂学生们兴趣浓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兴趣盎然的交谈,让我欣喜万分。等学生交流完,我就带领着学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去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节日,详写的'哪几个日子,你最喜欢哪个日子,为什么?接下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到自己喜欢的日子,反复朗读,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再让学生畅谈交流,在娱乐中完成学习任务。
但也有不足之处,学生课前收集的大量的资料,由于资料大多很长,内容杂,利用率不高。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筛选资料、利用资料、提炼资料、帮助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自学的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3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习俗。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的参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深入,针对东部孩子的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学的这一节课,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同时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把握教材,课上适当的放和收。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4
春节刚过就来学习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地方特色鲜明、京味十足的散文很有意义,也很实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老舍先生的作品语言风格是北京韵味、通俗明白、幽默诙谐。没有做作,语言少了雕饰,朴实自然。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高潮”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趁热打铁,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假如你是一个摄影师,你会拍摄老北京元宵节的哪些镜头?问题一出,学生们兴致一下子上来了,都热烈地讨论着。汇报时,学生们都能根据文中的描述,抓住关键词句,如灯多、人多、热闹等特点进行抢拍,营造出了一个处处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可见,若在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的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回顾这节课,依然存在以下不足:
1、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各民族过节习俗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2、 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5
我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然而,现在终于感觉到自己的错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这些,至少它还需要拥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今天,我就人教课标六下的《北京的春节》一课,说说自己的反思。
一、拥有大局的目光。
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三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教学活动俨然也了“熬腊八粥”。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就是那么傻,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了。
现在想来,甚是可笑。所幸的是,我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过于执著”。
略不敢略,那么详总能详了吧?可惜的是,对于原本应该详细探讨的教学内容,我却总是束手无策。
处理重点语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方法单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况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学生的能力,于是教学便演变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
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
刚一开始学生还能说说看到的画面,但是当让他们体会“家家”“人人”等时,却出现了“意外”。学生大都没有什么感觉,出现了冷场。于是,我只能通过再一次的引说让学生来体会。说是“意外”,其实并不意外。我总是指望着学生能够听懂我的暗示,但是我是经过反复解读的,我自己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写的,可是学生不然。他们才读了几遍课文,哪怕是读了多遍,我们能指望他们读得有多深呢?于是面对我的暗示,他们自然会不置可否。更何况教学目标怎能以暗示达成?我过于天真了。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老舍写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过关键词的加红,也可以通过关键词的隐藏等方法,让学生去比较着读,来体会这些词背后所隐含的意义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篇6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学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