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教师心得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6篇

通过心得体会,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也更懂得如何前行,每篇心得体会都是一次对于人生智慧的贡献,一次共鸣的机会,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6篇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1

现在,世界上有一种能致人于死地的白色物质——毒品,吸入它就会像走火入魔一样无法自拔。它像是一种可怕的白色瘟疫,吞噬了无数条宝贵的生命。

许多人对毒品产生了好奇心,便想去尝试一下,可逐渐发展成瘾,想戒毒也来不及了。毒瘾发作时,如果没有毒品能吸,就会生不如死,痛不欲生,意志坚强的人都受不了。活生生的一个人,好似被魔鬼缠上,变成了傀儡般的行尸走肉。

毒品,不仅危害人的身体,还使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个故事:一个男孩,他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他与一些朋友去歌舞厅,他的一个朋友给了他一些糖丸,让他吃下去。他发现自己吸食了毒品,然而,已经太晚了。他没有钱,又不能向父母要,就跟那些朋友到处偷、抢。一次他失手杀了人,被关进了少管所。

如果没有毒品,这个少年的家庭本来可以更幸福,他可以有美好的未来。是毒品,让他失去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变得意志消沉,走向无底的深渊。他的未来因为毒品而黑暗,他的前途因为毒品而渺茫禁毒教育心得体会14篇心得体会。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生命是无价的,但也是脆弱的

它承载着自己和亲人们的希望。如果想让自己变得快乐,不能用毒品来麻痹自己,而是应该去努力拼搏,奋斗,以此来获得快乐、满足,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我们不能忘记中国的屈辱历史,不能忘记两次鸦片战争。为了祖国的明天,为了民族的希望,请远离毒品。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2

转眼间我们的实习生活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真是感想颇多。短暂的工作时日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也使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了真确的方向。

实习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它教会了我许许多多大道理,把我从幻想中一下子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位置所在,是这样样的真实,触手可及。经过几次试讲,我认识到了良好的教态和课前充分备课的重要作用,老师能否发挥自如,能否和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互动,都有赖于这些方面的知识。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会,我找出了自己平时很少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做好一切,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成长,最后成熟的。

教育实习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校师范生平时所学的无非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大部分知识都无法直接与教育实际相关联,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看待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深刻见解,思考大于行动。因此,要想把所学的东西切实的、合理的运用起来,就必须付诸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使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的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觉得我更加成熟了,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是人类的文化桥梁。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一员的我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过这副重担,否则只会误人子弟。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也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重大意义。作为语文老师,我更要加倍努力,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阅读,多思考,多钻研,革新观念,使自己成为一名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饱学之士,实实在在地为传播人类文明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听课与讲课相结合,每天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良好的敬业态度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坚韧毅力也深深打动着组里的每个成员,他们也乐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我分享,因而,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认识到了能够把自己既有的知识轻松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又乐于接受,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传授一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所以课堂的授课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老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只为了讲而讲,应该更注重学的结果,应以学生为中心。

总之,这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社会,我觉得不但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还要与人和谐共事,搞好团结,真心对待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敬。这些都是我在实习后悟出来的,也是我受益终生的道理。

细细想来,我觉得我的收获有知识方面的,也有为人处事能力方面的提高。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3

此次我借小学科学国培计划的良机,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收益颇多,下面就简要的谈谈收获。

一、课程性质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平时积极的学习才能够驾驭好这门课程。

二、基本理念的理解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专利,也不是部分大脑聪慧学生的专利,每一名普通学生只要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积极动手、动脑参与,都能学习好这门学科。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学习“四位一体”的科学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

3、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5.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设计思路的理解

1、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小学科学课程从1年级至6年级开设。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与平行开设的相关科目的联系,也要考虑与7—9年级相关科目的衔接。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学知识。

纵观标准,主要要把握科学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教学活动中,主要以探究式的教学为主,其中教师应该明白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4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宝贝,我们都盼望着她们茁壮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老师之外,父母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至关重要。

女儿今年6周岁半,刚上小学一年级,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

一、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

家是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绝不能经常在孩子面前拌舌头吵嘴,那样会使孩子产生恐惧、自卑甚至厌恶的心理。不仅会疏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在同伴之间还可能会出现偏激行为现象。给孩子一个安全、舒适、温暖的家,是教子的第一步,家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在这方面,我们是以实际行动让女儿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

二、逐步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很重要

女儿从3周岁起上幼儿园,步入正规的教育系统,我们要为她的人生的第一步打好基础,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她一些优良品德,借此也可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当代独生子女的通病。比如:给她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付诸于实际行动,让她知道尊敬长辈的道理;告诉她帮助别人是件很??

心的事,让她知道应该助人为乐;在和小伙伴之间嬉戏时要相互谦让等等。闲暇时,常和女儿做连句的游戏,我说上句:妹妹摔倒了。女儿连下句:我马上把她扶起来。……乐此不疲。

三、让孩子自己来,培养孩子的动手和自理能力

成人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是否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人重视与否,教育方法正确与否,首先是观念问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学习上不断加大压力,生活上关怀备至,却将良好行为习惯置之脑后,听之任之。我认为孩子爱劳动良好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勤劳的品德,而且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自信心、意志力等良好素质和各种能力。因此,在我女儿很小时,我就开始让她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收拾玩具、穿衣、洗手绢、洗袜子、整理床铺等,当然,孩子干活常常不一定能够干不好,就此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评价他们。只要孩子作出了努力,家长就要充分肯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需要孩子付出很大努力。

四、让孩子少一点压力,多一份轻松。在学习之余要注意让孩子适当放松,每晚抽出半小时进行散步、慢跑,并利用这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精神需要,并经常和孩子谈心,随时观察其身心的变化,善于利用生活小事,敞开心扉,学会用欣赏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善于捕捉她身上的闪光点,不要将子女与别人的孩子相比,将子女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纵向看进步,及时发现和肯定自己孩子所获得的任何一点成绩,使孩子感受到我们的赞美和鼓励,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心田是敏感的,撒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果,就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因此,我真诚地希望家长们撒下的是美丽、善良、友爱的种子。让美丽、善良、友爱的花开满孩子的心田。不要让望子成龙的心理变成孩子的压力,顺其自然,因材施教,让孩子轻轻松松学习,要相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5

“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谆谆嘱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走近青年,同青年朋友交流、交往、交心。一个个暖心的故事中,蕴含总书记对广大青年的深切勉励、殷切期望。

一、有理想

【“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

一叶红船,在风雨飘摇中启航。1921年夏,浙江嘉兴南湖,他们神情坚毅,目光坚定。

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如惊雷划破暗夜,给暮霭沉沉的旧中国带来希望的光芒。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正是毛泽东当时的年纪。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代表集体致献词。新华社记者陈晔华 摄

2021年7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如海,鲜花绚烂。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庆典上,青少年代表佩戴着闪耀的团徽、鲜艳的红领巾,响亮喊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习近平总书记感慨系之:“这是新时代中国青少年应该有的样子”。

【“笔友”间难得的见面,一番话意味深长】

2019年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出现在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此前半年多,这所学校的同学们给习爷爷写了封信,没想到很快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回信,落款人:习近平。

“笔友”间难得的见面,一番话意味深长——

“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流的古老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我们才能更深刻理解现在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烈愿望。”

志,气之帅也。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马克思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民族的未来。

【赞许“90后”电焊技师,青春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

2013年5月4日,党的十八大后第一个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主题团日活动。

裴先锋的发言充满着朝气和锐气。这名“90后”农村孩子,通过勤学苦练,短短几年就成为技术过硬的电焊技师,在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焊接项目银牌,实现了这一赛事中国人奖牌零的突破。

谈及自己的成长体会,裴先锋说:“练就国家建设需要的过硬本领,才能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总书记赞许道:“你通过奋发努力,成就的青春事业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这样事业的光谱就更广阔,能量也会更强。”

二、敢担当

【点赞抗疫一线的“90后”“00后”】

2020年3月10日,武汉,大学生志愿者谢小玉。 新华社记者程敏 摄

家住武汉东湖新城社区的谢小玉,青春记忆里有终生难忘的一笔。世纪疫情突袭,回家过寒假的她,成为社区最年轻的志愿者。

在最艰难的时刻,谢小玉见到了前来看望他们的习近平总书记。

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总书记亲切地问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稚气未脱的年轻人:“你有没有20岁?”“做志愿者苦不苦?”

迎着总书记温暖的目光,谢小玉坦言:“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从谢小玉身上,总书记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无畏担当:“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陈祥榕烈士写下的战斗口号。卫戍边疆安宁,这位年轻的军人用生命保卫了家国的尊严。

班长孙涛记得,他和陈祥榕有过一段对话:“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怎么这么‘大’?”

“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

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青春之火,为民族而燃烧;青年之心,为祖国而跳动。

【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是青年人干事创业的舞台】

2023年3月,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魏巧代表在发言。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023年3月5日,在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80后”的魏巧代表向总书记讲起自己返乡创业的经历。

这位来自镇江市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的年轻理事长,6年前辞去北京的工作回到乡村,成为数字化大田种植的行家里手。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乡村振兴的希望田野,是青年人干事创业的舞台。

林海田野、海岛边疆、车间厂房……放眼中国,奋力打拼的青年身影忙碌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

三、能吃苦

【“你们是从艰苦奋斗中走过来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2年盛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

展厅内,总书记在一面偌大的照片墙前驻足。黑白的光影,定格着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和一段筚路蓝缕的岁月。上世纪50年代,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感召下,无数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儿女,挥别故土上天山。

他们在戈壁荒滩上,吃着窝头就盐碱水、睡着没门窗的地窝子,爬冰卧雪、人拉肩扛,城市拔地而起,青丝成了白发。

“你们是从艰苦奋斗中走过来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知青习近平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青春的记忆,永不褪色。

1969年新年刚过,辗转火车、卡车、徒步,不到16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

十里山路,挑沉甸甸的两捆麦子长时间不换肩;寒冬腊月,第一个跳到粪池里去起粪;打坝夯石,满手掌的水泡磨出了血也从来不“撒尖儿”……在黄土高原深处的梁家河,知青习近平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是乡亲们眼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

回望那段日子,他说: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

【“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这是青年习近平常常思考的人生命题。

1987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对刚从厦大毕业的青年人张宏樑这样说:“我上的是梁家河的高中、梁家河的大学。上了这个高中和大学,对老百姓才会有很深的感情。你们一定要下基层,才能培养出对老百姓的感情,才能提高自己,干出实事,做出实效。”

“禾苗在地里墩一墩,才能吃土更深、扎根更实,在风雨中抗倒伏、立得住。年轻人在基层墩一墩,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201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今天不在办公室交接,到基层去”】

1990年五四青年节那一天,即将离开宁德调任福州的习近平对前来交接工作的同志提议:“我们地委班子交接也搞个创新吧,今天不在办公室交接,到基层去!”

于是他们便在飘着细雨的清晨出发,辗转多地看企业、看工厂、看乡村,向百姓问实情、听心声、话离别……在坦洋村,习近平同当地干部群众袒露心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功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

那一年,习近平37岁。

【“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2022年夏天,四川宜宾学院求实会堂里,习近平总书记被热情的学子们围拢着。

即将毕业的刘江告诉总书记自己还当过兵,总书记关切地问:“在哪儿当的兵?”

“武警新疆总队巴音郭楞支队博湖中队。”

“在那边待了几年?”

“两年。”

“有这个经历很好,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总书记称赞道。

四、肯奋斗

【引用《永久奋斗》中的讲话寄语莘莘学子】

1939年5月,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

2018年5月,北大燕园内的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这篇《永久奋斗》中的讲话,寄语莘莘学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我非常敬佩你”】

2013年五四青年节,总书记来到青年朋友们中间,同大家共话青春。

“登顶世界高峰,探秘神奇的大自然,是我从小的梦想。”作为我国首位成功登顶珠峰的在校女大学生,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陈晨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的感受。

“我非常敬佩你。”听了陈晨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感触良多,“对珠穆朗玛峰,我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20岁出头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四川学习农村发展沼气技术,办完事后,在大雪封山时登上峨眉山,十分艰险,下山时到小饭馆吃担担面,人家已经尊我们为英雄了。”

总书记接着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青年是常为新的】

2021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天地通话”,为这场对话保驾护航的“80后”“90后”也“火”出了圈。

几个月后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到了这个细节——“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三四十岁,但都是重要岗位的担当者。”

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

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30岁……“墨子”“天问”“嫦娥”,寄托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事业中,处处可见青年人的身影。

【寄语苏翊鸣: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

这是2022年2月15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夺冠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摄

北京冬奥,非凡的“冰雪盛会”,身披五星红旗的“00后”小将苏翊鸣明亮如火。

“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夺冠后的苏翊鸣给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刻苦训练、突破自我、实现梦想的奋斗历程。

“翊鸣同学:你好!来信收悉。”不久后,苏翊鸣收到了温暖的鼓励,也收到了沉甸甸的期望,“希望你们心系祖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

更多内容请点击新华社通讯《总书记心中的新时代好青年》

文字:朱基钗、黄玥、董博婷、齐琪、张研

来源: 新华社

自我保护育子心得体会篇6

第1章

生活富足的孩子内心或许更贫乏

物质的富足以及父母的过度介入是造成孩子不快乐和脆弱的原因!

周五下午六点十五分,送走这个星期最后一位闷闷不乐的小病人后,我关上门,颓然地倒在我那把老椅子上,浑身筋疲力尽,莫名地感到有些凄然欲泣。刚离开办公室的那名十五岁女孩,聪明、积极,虽然备受父母宠爱却满腹怒气,父母的过度关心让她感到无比沉重。她曾用刀片在自己的左前臂上刻了“空虚”两个字,当我们聊到这个伤口时,她把袖口开洞可以套过拇指的长袖t恤卷起来,让我看她的伤痕。这种长袖t恤通常都是穿来掩饰一系列的自残行为,像是用利器切割、别针穿刺或用火柴烧自己的身体。我试图去想象我的小病人到底有多不快乐,竟然得把她的痛苦割进肉里去。

身为治疗不快乐青少年已超过二十五年的心理医生,看过形形色色的个案,我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孩子会让我如此筋疲力尽。我住的地方和办公室都位于一处中上阶层的社区,这里的父母均受过教育,也很注重教养,但都显得忧心忡忡,且看得出来他们对子女有很高的期望。这是一个富裕的社区,社区里的青少年都备受父母关心且经济优渥,但不少上门就诊的青少年却展露出明显的情绪失调综合征:上瘾、焦虑、忧郁、饮食失调和各种自残的行为,其他青少年则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不快乐”,而且很难量化他们的征状。事实上,这些年轻人很多生活上有些层面是非常富足的,却也掩盖住了其他方面的缺陷,就像成绩优异的学生参加学校舞会时却觉得自己很笨拙,或是受欢迎的篮球队队长私下却会辱骂母亲,或是身材苗条的返校节皇后老觉得自己是“胖嘟嘟的丑小鸭”。虽然我热爱我的工作,但说实话,我的工作真的很繁重,所以每当周五工作结束时,我都会松一口气并期待周末来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感伤。我深深地陷进椅子里,反复翻阅日程表,寻找令我情绪疲惫的原因。

我经手过许多状况严重的案例,即使现在也还有不少重案在手,毕竟我有长达二十多年的治疗经验,也出版过几本有关媒体如何影响孩子发展的著作。现在我已经是个“资深”心理学家,不少疑难杂症都会被转诊到我这儿,而我也很喜欢帮助这些焦虑的青少年,感觉上似乎颇能与他们和平相处。饮食失调的女孩对母亲的关心感到愤愤不平,并且不断重复着自己的厌食或是暴食!自尊心低落的女生以不断替换男朋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一代青少年对于两性交往的定义实在令人瞠目结舌;男孩借由吸毒来逃避忧郁空虚,结果却因为滥用药物而被送进戒护中心戒除药物。如此多的青少年都有明显的情绪引起的疾病,像抑郁症、情绪失调、饮食失调,以及滥用药物等,家族中通常也有抑郁症、躁郁症或酗酒等病史,他们“看起来”焦虑不安、成绩普遍不佳、人际关系不良、行为伤风败俗。当这些孩子被硬拉来接受治疗时,他们的父母也都吓坏了。

可是,让我感到困惑的是,我越来越多的时间是用在那些原本看来很稀松平常的青少年问题及案例上。这些孩子的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到我办公室求助时,往往没那么急迫。有些家长隐约感觉到事情不对劲,于是要求我“看一眼”他们的孩子;有些则是隐约发现孩子在吸毒,或在日记上看到令人不安的事情而来电,期待我能减轻他们的疑惧。普遍来说,这些青少年在学校里的表现都很好,在家里也算听话,也许看起来“不是很阳光”,甚至有点儿畏怯,可是父母通常不会认为孩子有焦虑的问题,他们认为孩子或许不快乐,但不至于焦虑。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让父母疏于注意,我治疗过的案例中,不少是因为青少年自己的坚持而来求助,他们的父母甚至从没想过要担心什么。

这些青少年多半都是一副很正常的模样,日常表现也许有几项不寻常之处,例如,使用药物、意志消沉、学校表现不佳或行为不良,但通常无伤大雅,因此他们的父母对于孩子主动要求心理咨询通常会感到很惊讶。但若因此就诊断这些孩子有情绪方面的疾病则是过度曲解,这些孩子并不像其他已确定患有严重问题的孩子,拥有那种疲惫不堪、衣衫不整的凌乱外表。

不过,他们会痛苦地抱怨压力太大、遭受误解,并觉得焦虑、愤怒、哀伤和空虚,尽管一开始他们看起来并不符合临床诊断的标准,但他们千真万确过得很不快乐。这些青少年多半都很难清楚地表达让他们觉得痛苦的原因,不管是抱怨或陈述的方式都透露着茫然,他们会说自己“无所事事”,或“内心空虚”,或“没有原因,就是不快乐”。他们明白自己生活优渥,但对自己的幸运际遇并不会感到丝毫高兴,俨然缺乏年轻人特有的热忱。

经过访谈,这些青少年的焦虑状况突显出来,其中不少孩子都有忧郁、焦虑、恐慌和愤怒的情况,很多孩子会将诸如割伤、非法用药或暴食症等自残行为隐藏起来,不让父母和同伴发现。这些年轻人都大到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心理上也有认知,但似乎不太了解自己,他们缺乏融入真实世界的能力,容易感到挫折或陷入冲动,行事往往不考虑后果,无论是面对艰难的任务或是日常生活作息,完全仰赖父母、师长、教练和同伴的意见。即使具有自主的行为能力,学业成绩也不错,就是很没有创造力或令人觉得无趣,常抱怨生活无聊。

坦白讲,治疗这些青少年比治疗其他状况“更严重”的病人更加吃力不讨好,他们的父母很可能否认孩子正遭逢心理上的问题,因为青少年问题的历史性指标,譬如成绩滑落、畏怯和装模作样,在他们身上都不明显。然而,我的日程表却证实,我的治疗对象越来越多出自环境优裕的家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传统的青少年问题,却很不快乐,与外界疏离并且被动,传统上青少年渴望的独立自主,在他们身上反而不见踪影。

生物本能使然,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脆弱无力时,他们会努力保护后代不受挫败或失望的折磨。因为害怕孩子不够坚强,无法达到一般社会的要求,譬如做功课、遵守宵禁、整理房间、一起吃晚餐,所以父母定下的生活纪律越来越松,甚至荡然无存。由于舍不得孩子辛苦,父母转而只希望孩子学业成绩和课外活动表现要出色,但关于家庭责任的期望却低到不行,这样不均衡的期待导致孩子们习惯等待有人“帮忙收拾烂摊子”,而不是自主学习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或管理时间。父母求助于家教、教练、咨询辅导和精神治疗师,为的都是增进最看重的学业和体育上的成就。我的病人虽然看起来被动而且漠不关心,他们的父母却典型地极度担心和过度介入,对孩子的物质需求予取予求,希望能够买到孩子的服从,达成父母设定的目标,转移孩子过得并不快乐的注意力。

也许针对这类青少年的问题,许多持粗浅见解的人会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孩子只是被惯坏了,或是父母过度溺爱所致。虽然我也很想对这些青少年的问题直接一言以概之,但我明白这些遭受父母彻底干预,虽然物质、教育方面都不虞匮乏的孩子所面对的问题有多令人困扰。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周五下午所感受到的筋疲力尽感,并非因为我要治疗一个被惯坏或被严重溺爱的小孩,而是因为这个孩子真的生病了。

尽管这些孩子外表光鲜亮丽,但不管穿着怎样、开什么车、成绩好坏、是不是个风云人物,他们的青春期过得一点儿都不顺遂。一丁点儿的挫折就会让他们陷入慌乱中,例如,一个很聪明的十三岁少年,为了要有好成绩,考虑入侵学校电脑系统篡改数学成绩;一个成绩优异的十六岁女孩想自杀,竟然只因为学习能力倾向测验(sat)成绩不是很理想;十四岁的男孩告诉母亲要去朋友家,事实上是蜷缩在我诊室的沙发上,眼眶泛红、沮丧透顶,自认为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被校棒球队刷掉,不敢回家面对父亲的失望与批评。虽然我们很想把这些问题归诸传统的青少年问题,但这是错误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美国青少年自杀已呈四倍数的增长。

翻看日程表时,我的心情继续往下沉,发现过去的这一个星期,与前一个星期,或是前一个月,甚至一年以前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这几年来,我的病患开始面对越来越多原本在他们的优渥成长环境中不会面对的青少年问题,这些孩子既幸运且基因优良,既聪明又有天分,父母普遍专心投入养育工作,经济宽裕的家境让他们拥有比别人充足的资源和机会。按理说,这些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应该是昂首阔步,但却走得跌跌撞撞。就像所有做牛做马,拼命给孩子更好生活的父母一样,我也曾经以为那样的投入、机会和金钱有助于让孩子享有更健康的情绪。然而,我的日程表却逼着我反向思考——物质的富足以及父母的过度介入,或许反而是造成这些生活富足的孩子不快乐和脆弱的原因。

为什么物质丰裕的孩子会觉得如此空虚

就在我“恍然大悟”这些天之骄子之所以出现意料外的不快乐与脆弱的同时,我发觉自己深受自残病人以及他们透露出的绝望信息的影响,因为那两个令人震惊的简洁字眼“空虚”,已经捕捉到很多青少年病患所面临的困境。到底是哪方面感到“空虚”?我遇到的很多病患都拥有师长、教练,以及集三千宠爱与资源于孩子一身的父母。矛盾的是,大人表现得越关爱,青少年病人就显得越空洞。由于外在饱受溺爱、呵护、压力,以及无微不至的管理,我的小病人反而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内在成长的机会。

不断干预孩子的父母,与支持孩子自行解决问题的父母相反,他们会阻碍童年及青春期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发展出自我的意识。自主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立,再加上能力与人际关系,一般认为是人类天生的需要,它们的发展是心理健康的基石。在一个充满支持与尊重氛围的家庭,面对并学着处理越来越复杂的个人和人际挑战,孩子们更需要做的是培养“自我的意识”。

“我会自己绑鞋带,我妈妈很骄傲”是个获得允许与机会自行完成艰难工作的小孩的开心话语,他知道妈妈也为他与日俱增的能力和独立感到高兴。同样,“我认为解决与最好的朋友之间的问题,比准备几何测验更重要。我妈妈可能不同意,但我想她会理解”,说出这段话的青少年在勇敢面对个人、学业与父母期望的拉锯战时,做出了他的决定,同时也彰显了一种自我的意识。但也是由于他与母亲的关系亲密,他的母亲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允许孩子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受制于母亲的需要或焦虑而做决定。

老是帮学步中的幼儿系鞋带会妨碍他的学习,这个道理大家都懂,没有父母会想要帮已经十二岁的少年绑鞋带,所以我们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来。但对象若是青少年(通常问题更多元,譬如学业、同伴压力、药物、性关系),父母可能就把“退居幕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的念头完全抛诸脑后,他们会跟孩子说:“你可以等考完试再去找朋友,维持好成绩很重要。”彻底疏忽这个年纪的孩子可能发生更多问题、需要培养自制能力的事实,拒绝让青少年有机会自己做决定,学会承担后果。任何能力的学习,就像幼儿学会自己系鞋带之前必得笨手笨脚地摸索一番,青少年也必须从错误中学习如何处理困难的任务和选择,如此,当父母不在身边指导时,他们才能精确地掌握做出独立、健康、有道德的决定的诀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站稳脚跟向前行,可是在幼年及青春期,适度的挫折让孩子有机会重拾平衡,修正自己。

当我们硬性强制、强迫孩子接受或非必要地接手时,我们其实是在“惯坏”他们,更严重的是,我们阻碍并干扰他们建立自我意识的能力。我的青少年病人会感到空虚,是因为她无法发展内心的资源,她自觉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或有效管理情绪。她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无法控制,也对自己处理青春期变化的能力缺乏信心。她觉得割伤自己是她能够操控的少数事情之一,割伤让她的愤怒得到适度的发泄,而非一发不可收。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病人觉得空虚呢?由于心理基础发展困难的孩子,其内心缺乏我们称之为“自我”的安全、可靠、包容的内在架构,因此无聊、茫然、不快乐以及仰人鼻息的感觉会一举涌上,即使外在拥有一个慷慨大方的家庭,但他们内在的房舍却是破败不堪。自认为心怀好意的父母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方法是给孩子压力,强调外在成就的重要性、全面批判,过犹不及地参与孩子的情绪,处于这些状况下的孩子,尤其难以养成独立自主的个性,或是培育出自我的个体。

诸多受欢迎的媒体大量报道那些自我陶醉、过度投入的父母的“通病”,指摘他们孕育出被惯坏、有求必应、同时缺乏价值观的孩子。不过,我的经验为我带来迥然不同的结论,我的大多数病人虽然深受困扰,但并没有被惯坏,他们的父母大多也不自恋,通常得独立面对很多问题。父母和孩子感受到的痛苦同样真实,而且并非微不足道。我看到的孩子享有各种物质上的优势,但却觉得人生没有方向,他们缺乏自发性、创造力、热忱,最恼人的是没有快乐的能力。随着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他们的父母也感到更加困惑和忧心忡忡,要不退缩、要不加强介入,而孩子也好像更不能完成诸如发展友谊、兴趣、自制力和独立性等属于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任务。

传统上,在青春期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退缩、易怒、抗拒、反对父母的价值观、试图展现不同及抛弃原本的个性等行为,最后终于发展出稳定的性格,重新回归平淡的人生轨道。越来越少养尊处优的青少年,能与经常性的压力抗衡,然后追求卓越。面对加速的学业课程、多元化的课外活动、提早准备高中或大学的入学、硬逼着孩子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的教练和家教,很多孩子都被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父母对孩子的批评甚至反对,成为家常便饭,好比较的父母依然持续对孩子施压,希望他们有更好的表现和成就,结果,孩子没有时间探究自我,自然也就无从发展良好的自我。幻想、做白日梦、思索自己和想象未来,或是“紧张害怕”,都是自我发展的必要过程,而且急不得。每个孩子的发展各不相同,大多数人会有某些项目超前,其他项目却落后的状况。不少名人都属于“大器晚成型”的,例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作家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以及《魔戒》的作者托尔金(j.r.r.tolkein)。有时轻推一把会有帮助,但揠苗助长却很少会有效果。

众人眼中看起来像是很融入家庭和社区的良好表现,比方说,成绩拿高分、听话、守规矩、接受别人看重的兴趣和活动,可能都是自欺欺人的,只是做给大人看的表象。孩子也许拥有傲人、优异的能力,却仍缺乏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心理学家称之为“假性自我”,它与一些情绪问题息息相关,最显著的就是“沮丧”。

当孩子被迫重视别人的意见高过自己的意见时,心理的发展就被扭曲了。一个小女孩因为“假如成绩退步,妈妈会崩溃”,所以拼命维持平均分数,也许这个女孩本身就是个用功的学生,但现实中,她是因为需要控制住妈妈的焦虑,所以才用功读书,如此绝对会妨碍这个孩子发展独立自主、乐于工作的能力。积极进取及冒险犯难的动机均必须发自内心,唯有发自内心才有“真实”的感觉,假如来自外在,就会感觉“虚伪”。若为了取悦别人或博取他人的肯定而努力,不仅会耗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更甚者会埋没其真正的才能、技巧和兴趣。由于青少年必须面对正常的多重“自我”(“我跟朋友在一起时那么快乐愉悦,但与父母相处时却变成一个迥然不同、落寞寡欢的人”),并且思考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我”,青春期这样的“假性自我”很容易造成问题。当孩子必须与父母灌输的其他不切实际的形象,例如,名列前茅的学生、杰出的运动员、完美的孩子等,对抗时,对青少年原本就很繁复的心境而言,并无助于他们找到真实的自我。

青少年努力摸索自己的个性和未来的自我时,必须获得大量的支持,但实际上,遇到的多半是干预,干预和支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却代表着父母的需求。本书将强调这两种态度的相异之处,因为一方面完全无法体会渴望的支持、温暖和参与,另一方面又受到持续干预、反对和批评的损害,尽管立意良善,父母确实是持续在破坏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只要孩子没有得到塑造真正的自我意识的机会——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我,那么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饱受深度沮丧、焦虑、滥用药物和空虚之苦。

我们太关注孩子“做什么”,忘了孩子“是什么”

身为心理医生,我被教导要凭借所学,小心处理我获得的结论,不能因为我的诊疗室里坐满了各种类型令人费解,看似经济优渥、备受呵护,却极端不快乐的青少年,就认定出现了一个新的潮流趋势。心理学史上屡见正确的观察导致不正确结论的例子,我读研究生时,学到精神分裂症的显著征状之一是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的钠的论点,但日后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医疗机构在病人的食物中添加大量盐分所致。

一般我们不会去注意青少年是否不快乐,我需要确定的是,我在看诊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不是单一的区域现象。尽管我在我居住社区的孩子身上看到的状况是父母的关怀与经济资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未造成预期的保护效应,但我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显示这种矛盾现象延伸到了其他社区。我住在加州的马林郡,外界对这里有很多刻板印象,有些是不正确的,有些却是实至名归。我的社区同质性相当高(白人、中高阶层、教育程度高),父母高度关切子女、好比较,也为子女的表现感到极度焦虑。但我想知道的是,其他社区的情形如何?其他专业的心理学者是否也看到了我的所见所闻?有无任何数据可以佐证我的观察——父母教育程度高且生活优渥的天之骄子心理受创的比例比过去高?其问题多半是因欠缺发展自我意识的说法正确吗?

基于想确定我的观察是否正确的念头,我开始打电话给全美国的同行,与市区、郊区以及乡间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交谈。我与那些专门治疗富家子弟以及中产家庭的医生也讨论过。“天之骄子”是个比较级的用词,在美国,“富豪”一词或许只能保留给顶端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高收入家庭,而其他大部分家庭只称得上“富裕”。研究人员把“富裕”定义为家庭年收入在十二万到十六万美元之间,行销杂志则将标准定在七万五千美元及以上,或略高于全美四分之一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也就是被列为“庞大的富裕阶层”这个等级。虽然父母的收入并不算宽裕,孩子却能拥有富裕级的享受,拥有电视、电脑、电子游戏机,以及手机等。事实上,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而我们为数甚多的小孩所过的优渥生活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想象的。

令人惊讶的是,几个月的电话联系的结果相当一致,或许因地区不同而表达用语各异,在芝加哥市区称作“空虚”、纽约郊区称作“排空”、佛蒙特乡下则说“枯燥乏味”,但很清楚的是,这些聪颖、依赖性高、号称天之骄子,却感到疏离且空虚的病人全美到处都有,且不是这里一个、那里一个,而是成群结队的。和我一样,大多数我联络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医生和心理专家,都在电话答录机上给来电者留言:“挂号额满,谢谢来电。”他们的工作满档,病例接不完,也许我们在很努力地帮助个别的孩子,但却忽略了更大的问题。

◎ 为什么家庭环境最好的孩子会陷入史无前例的精神疾病和情绪危机?

◎ 是否家庭收入高、父母教育程度高、关心子女以及对子女期望高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危害,而非原本期望的保护?

◎ 为何为数惊人的天之骄子们,在完成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发展自主权以及健康的自我意识时,会遭遇空前的困境呢?

我们必须检视现代家庭教养子女的状况,父母抚育子女越来越公事公办、越来越不用心。我们太过在乎“底限”,太过关注孩子“做什么”,而忽略了孩子“是什么”。我们投入时间、注意力和金钱确保他们表现出色,每次球赛都亲临现场,却很少一起吃晚餐。虽然我们坚定而往往带有批判意味的关心都是动机良善的,我们相信我们的努力终究能帮助子女更快乐,让他们在这个严苛的世界里出人头地,但我们对他们的伤害却并未减少。我们需要明了的是,研究显示,养尊处优的天之骄子正蒙受着不成比例的高度情绪问题,我们需要更深入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必须检讨这扰人的社会结构、这股环绕在我们自己和子女周围的“富裕文化”。虽然本书的内容聚焦在那些显然已经受到现有社会文化伤害的孩子身上,但事实上,很可能所有的孩子在面对过度的压力、爱操心的父母和不当的价值观时,或多或少都会遭受某种程度的伤害。我们必须挖掘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及自己是否快乐的问题,必须正视我们教养孩子的方法。最后,我们不仅要为“有问题”的孩子,更要为所有的孩子发展出一种由人际关系、家庭、学校和社区所构成的安全网。我们必须停止将我们的资源投入研究问题,而是开始把资源投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中。

本书是经过评估一百多项有关孩童发展的研究,访谈几十位知识渊博的医生和研究学者,以及筛检我自身二十五年来担任心理医生和家长的经验而完成的。本书专为某些父母而作,这些父母有足够的勇气来严肃检视他们的教养方式、他们所认同的文化,以及为了帮助他们的孩子成为自主、高尚、有才能且合群的成年人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需的必要的修正。心理健康的危机不容轻视,它经常会以极端丑恶的方式卷土重来,纠缠着我们、我们的孩子,以及我们的社区。本书是为突显一个不能被歪曲、被看轻和被漠视的问题而画下的惊叹号。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再继续忽视正在蔓延的严重情绪问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保护环境的作文600字模板6篇

育子心得体会范文参考7篇

用英语自我介绍学生作文6篇

自我介绍学生作文精选6篇

期中考试自我反思作文6篇

学生自我介绍作文300字6篇

大专毕业报告自我鉴定6篇

大学生自我总结报告范文6篇

小学生写自我介绍作文参考6篇

作文学生一分钟自我介绍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288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