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教师心得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

有不少人写不出优秀的心得体会而感到发愁,其实写心得体会没有太多局限性,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理性的思考,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更有意义,录取选题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5篇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篇1

每一个做教师的,都希望获得外出听课的学习体会,以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拨清迷雾,明辨方向,学习好的教学方法。2011年5月13日-5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红旗中学举办的赤峰市初中历史优质课的评选,3天时间内听了18节课,参赛教师们的精彩表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让人赞叹不已。特别是市教研员的精彩点评,更让们这些在教学中找不准方向的教师,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对教学设计理念有了更大的转变。通过三天的学习,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普遍较高。

教师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较强的课改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分组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非常明显,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采用带领学生去旅游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的转变。有的教师先通过视频短片,把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经过的国家、到达的地点讲的非常清楚,通过观看短片,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涉及的问题。

2、教师的基本素质普遍较强。

在此次优质课评选过程中,参评教师展现了其较强的教师基本素质,教态自然、得体、亲切,尊重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语言准确,精练,正确选择使用教具,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驾驭课堂能力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

3、从教学方法与手段来看,教师都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的导入上能够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有的教师播放《凤阳花鼓》,然后借歌词中“朱皇帝”,引导学生思考“朱皇帝”是谁?建立怎样的王朝?又是如何统治的?等问题导入本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教师大多都采用近代列强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图片导入,是学生明确旧中国“如果无外交”。在出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图片,如:2001年加入wto和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胜利夫人召开。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通过这些图片的对比,导入到今天所授新课。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怎样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呢?这样的历史知识和学生身边的事结合起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当然也有教师采用播放一段视频进行导入,也有的用故事导入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设计、重难点处理,知识的巩固上,多数教师都有所创新,别具一格。

新教材的内容相比过去精简了很多,给我们呈现的多数是一些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多数老师在处理教材中重难点知识时,总是先给学生提供一段视频,或者一段历史材料,然后根据材料层层设问,引导着学生去探讨、分析、合作、探究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还有的教师利用“导学案”,还有导学和讲述相结合的,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效果都不错。

5、在学以致用方面,多数教师注重知识与现实的联系。

在讲《君主制度的加强》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两课时,老师通过这次听课,可谓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但限于时间和篇幅不能一一道来,还有许多“欲说还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功之处,不过心中倒是“蠢蠢”涌动起一种上好课的“欲动”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它山之石”达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篇2

一、“减负提质”的含义

“减负提质”就是要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负担中解放出来,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过去那种不管学生喜不喜欢、能不能接受,都采取“一刀切”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倡一种开放的、启发式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1、减负应以提质为目的和前提,并以提质为根本手段。

2、提质应以减负为目的和前提,并以减负为重要手段。

三、如何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和领导者,教师的观念和能力结构直接影响“减负”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消除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一步确立科学的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毫不动摇的抓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上好每一节,以学生为本,变教师教好为学生学好,真正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了解学生,尊重差异。

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必须建立在了解其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搞一刀切,我们提倡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情和一片苦心,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在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做到:

(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既是减轻学生心理负担,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途径,也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基础。

(2)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

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身心得到必要的放松,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

3、提高历史课堂的实效性,保证教学效益。

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我们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达到此目的。

(1)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精选教学内容的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广度性

中学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内容相当丰富,历史教材是整个历史过程的高度浓缩。因此,历史课堂教学要注意详略得当,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应该“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紧紧抓住教学重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层层深入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密切地与教师相合作。

(3)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制作历史短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学科中的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的做法,把每一节的内容制成历史短剧。制作教学用的历史短剧,必须是短小精悍型的。也就是说,在介绍历史人物、讲述故事情节时要借鉴历史剧制作的方法但又要讲究精练,注意必须和史实相吻合。具体说来,要符合课堂教学的要求,内容不宜过多,以教材所述为主,不宜过多发挥,时间也不宜过长。

(4)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的素质,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的史学功底,而且需要具有娴熟的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

(5)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这里是就教学艺术给人的感染力而说的。教学艺术的提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艺术性强给人的感染力就深,相反教学艺术性差,效果就苍白无力。

(6)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和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讲解历史问题时要把分析问题的相关思路揭示出来,并使学生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同类问题的时候也能用相关的方法去分析,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主要方法。

①展示历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做好典范。

②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做好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授基础知识,不能满足于如何去整理、归纳、总结历史问题,而且要把教法和学法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要注意讲“我是怎样想的”、“还想到了什么”、“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去想”等等。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思考,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

(7)实行探究自主式学习探究学习一般通过设计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中,逐渐感悟历史发展的真谛。问题链是对学生体验或再现过程的反思。

(8)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书本知识内容问题化,用问题的形式来统帅书本知识。

4、精心设计弹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布置是一刀切的,其存在三种弊端:一是优生“吃不饱”;二是差生“吃不了”;三是机械性的作业重复。弹性作业,即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份量、不同质量、不同要求的作业,这样,才能确实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地设计好弹性作业题,精心设计弹性作业,既解决了学生差异的矛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竞争意识。

5、严格自习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减负”后,学生的自我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若不加强指导、监督,这些宝贵的时间会在学生的手指间不经意的溜走,造成时间浪费。为防患于未然,教师可让每位学生在当天自习前自己定出目标(或任务),有专人负责检查,过一段时间,就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6、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减负”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考试不再变成“学生的敌人”,符合教学规律的检测是必须的、必要的。建议备课组应认真准备好单元检测,准确把握大纲、考纲、难度,及时批改,并将成绩反馈给班主任,共同做好思想工作,以达到查漏补缺、了解学情的作用。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变“灌”为“导”,注意师生双边活动,注重教学与学法、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它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为前提,寓学于乐,乐中求知;以指导学生阅读为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启迪发展学生思维为关键,开拓学生的思路;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素质。只要我们变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为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式教学。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既减负又能提质。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篇3

20xx年10月25日—11月7日,我参加了云南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初中历史短训班,时间很短,但近半个月的学习让我在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收获多多,感慨多多。

“国培”是我们老师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平台,尤其是对于我这样在相对偏远地区和从教工龄有较短的年轻教师来说尤为的重要,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们学校只有历史老师不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问或者说想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在研讨学案的设计时,应该是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可是我们这个学校没有教师这个资源,那么在学案是有很大弊端的。本次培训为我们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我们农村教师有幸聆听了专家对我们的理论指导。听了云大附中优秀老师的课程,同时和同时培训的的老师么一起交流在教学中常见的难题、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分析云南农村地区中学生常见学习等等一些列问题,这些给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一手材料。

回到学校后,根据学校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以及在培训期间专家和其他老师的一手材料,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有了一定认识和想法:

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今年应该算得上是划时代了,今年初中历史第一次参加学业水平考试,20xx年省抽测科目之一就是历史;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按新课改要求,搞好教学,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现实的成绩压力,要把成绩提上去。初中历史相较其他科目来说内容多,时间少,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中外关系等等,但一周只2到3节课,怎么教让学生感兴趣,怎么教把成绩提上去是摆在每一个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大难题。

第一、历史科目内容多,时间又比其他其他科目少,要提高成绩,首先就要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效率。

从内容上看,很多学生对近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学习兴趣不高,但比较喜欢古代史。这和其中的涉及意识形态和内容不熟悉相关,而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古代史所占份额较少,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有所调整。首先要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巩固下来,从我们现在的历史学习课程安排中看到,初中的历史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许多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很多时候自认为看电视看过了,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的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这种心态,应当说是非常普遍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据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人教版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来说,我们应当说学生的看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但是学生的看法是非常简单、片面和偏激的,他们只是依据自己个人的好恶来判断历史学习。真实的情况是,从一个更新的角度的学习,把仅仅停留在背诵阶段的学生的知识,但时间一长效果就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有所巩固,这种情况下个人认为,联想式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比较实用。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现在的学生,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但也有真真假假的。各方面都知道一些,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多想些办法来调动他们积极性,过程会更轻松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已知历史事件,同时巩固好已学知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在解决好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后,在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让她参与进来,而学生陌生的知识点,我们应该重复率高一点,这个效果还是好的。

第二,历史学习应该实现学生学习由机械记忆历史内容,到用逻辑思维能力探讨历史问题的转变。

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讲,初中的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这很重要,基础知识的巩固离不开记忆,但不等于全部历史都只能靠背。如果仍然存在于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由此造成了班内学习成绩的高低差异会很明显。所以需要和联系式教学方法结合一起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教师更加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组织教学以及其他的教学方法,譬如考试,逐渐诱导并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自觉或不自觉的走到历史教学所要求的轨道中来。因此,历史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在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篇4

到现在为止已经实习三个月,在这三个月的时间中我发现了几个不曾注意到的问题:

1、初中生由于见识和阅历的关系,很难将历史事件和时间、空间紧密的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喜欢学习历史,但又对历史故事、事件保持浓厚的兴趣;

2、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地位决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为此,历史老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结合,线索明确。历史知识繁琐而众多,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必须找到一个明晰的线索,由这条线索贯穿新旧知识,对于空间、时间跳跃性比较大的内容更得需要线索的串联。

二、是文史知识的结合。恰当地运用一些文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文史不分家,学生读一读史诗,再读一读史实,相得益彰,可以增强历史的趣味性。

三、是图文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习历史必须注意图文结合,例如秦始皇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疆域等,用图表展示,形象直观,学生印象深,记得牢。

四、是把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一点可以说是学习历史的终极目的。学历史不是为了炫耀聊天,别人说你懂的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不是为了考试。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读史可以明智”明确的道出了学习历史的意义。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习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习,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要真正实现历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

读历史教学论心得体会篇5

一、新教材的优势。紧扣时代脉搏,增加经济文化比重,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设置了 “学习探究课程”, “课前提示”,“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图片资料增多;内容丰富多彩,引导方式多样。既可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适当接触不同的史学观点,多角度地认识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新教材没有体系,史实不清,学生很难把握。目前高一历史课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别讲授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是由于分专题展开,且不少内容没有讲清基本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无从掌握。教师如果加以补充说明,时间不允许;如果不补充,学生疑问多,很难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难了。

2. 课文中的标题企图体现文学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历史学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 “从 ‘刀耕火种’到以‘以牛耕’”,不如直接改为 “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再如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改为“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很快抓住中心,无需教师再重新 “翻译”,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

3. 有些课容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仍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该课正文含5目,此外还有“课前提示”1则,“学习思考”3题,“资料卡片”2则, “知识链接”1则。这样,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务;至于 “自我测评”. “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常规训练”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学生又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为了给学生讲解一些必需讲解的知识和试题,不得不多用课时,而学校只能按教学大纲给我们分配课时,最终就实现不了教学计划。

三、相应对策 虽然新教材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无法回避,更不可能开 “历史倒车”。为此必须有相应对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紧扣 “会考标准”。教师应熟悉会考标准中的 “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 依据大纲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重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3. 动员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 “常规训练”“知识整理”栏中的填空题就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教师正式上课前进行检查督促。这一过程可使学生了解课文梗概,有助于提升教学进度。

4. 在预习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下放权力”,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养成不依赖老师的良好习惯。

虽然采取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高一历史学期教学工作总结6篇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报告6篇

教学工作计划初中历史优质8篇

教学工作计划初中历史精选8篇

教学工作计划初中历史7篇

高三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6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计划参考6篇

八年级历史期末教学工作总结6篇

论语文教师岗位心得5篇

论专注力作文800字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393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