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教师心得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7篇

读后感是在一本著作读完之后而写作的,只有读懂文章的意思才会写出有意义的读后感,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7篇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1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2

莫言的感觉与众不同,他的感觉除排斥了传统伦理与理性教条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感觉具有北方农村那种土生土长的,具有原始意味且发育不全的质朴而又充满灵气的农民式的感觉心态,具有浓郁的我国民俗文化的认知特征。为恰切地表现这一感觉心态,莫言的小说总是习惯以“童年视角”为感觉本体。

?红高粱》就是以十四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作为线索,另加上“我”的感觉补充组合而成的。在《红高粱》中有一个鲜明的意象就是红高粱,它代表着莫言所向往的洋溢着生命力度的充满狂欢色彩的酒神精神,是生命强力的象征。作品中多次写到高密东北乡人的生命强力。这部作品以红高粱为名,而且第一章也以红高粱命名,开篇就营造了一个红高粱世界,到处弥漫着红高梁的气息,他们都是活生生的灵物。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喜食高粱的乡亲们也都具有了高粱般鲜明的性格:挺拔、坚韧、坚固、团结、伟岸、生气蓬勃、狂放不羁、英勇无畏。作者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命运的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重点来突出、渲染象征本体的寓义,使之紧密结合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形成更多更深的联系,从而也使象征体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除相当静态地描写了那些景致之外,还把象征景物的描写同人物、情节的发展变化节奏结合起来,从而使象征寓义表现得丰富充沛、多姿多彩、酣畅淋漓。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3

莫言笔下的《红高粱》经历了岁月洗礼,在尘土泥垢的孕育中,在雨露甘霖的滋润下,如今早已熟透,不仅颗粒满仓,而且还浸透着十里红的酒香。这部作品痛快淋漓的歌颂人性魅力,用纯粹的语言元素礼赞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悲催的情节中渗透着生与死的较量,挥洒着血肉与灵魂的抗争。通过实物与意念的有效结合,色彩与空间的神秘量化,使得小说的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着对庄严生命的向往与期盼。

还记得看到罗汉大叔被日本人活活剥皮而死的一幕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侵略者的仇恨。我想,这就是小说给予人类的民族力量,情感归向,使奋身抵抗,赢得生命解放的伟大理念根深蒂固的扎根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而今,再见莫言已经是27年后的今天,他凭借着《丰乳肥臀》、《蛙》、《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作品,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自此中国小说在国际文学舞台上呈现出了更为立体而生动的形象。

莫言的写作文风大胆豪迈,其思路天马行空,语言张弛有度,人物形象鲜明饱满,他的作品大多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用原生态的乡土人情填平千沟万壑的华夏大地,用魔幻而具有现实主义的笔触书写多灾多难的齐鲁山河,成为这位“寻根作家”最能打动人心的运笔利器。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4

?红高粱》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那就是“我奶奶”。在莫言的感觉世界中,“我奶奶”首先是一个充溢着生命活力与性的诱惑的风流女子。她十六岁出嫁,憧憬着能颠倒在一个强壮男人的怀抱里,殊不知,贪财的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只因为单家是个百里首富,只因为单许给他一头骡子。“我奶奶”绝望了,死而后生,她不顾一切,顺从自然地接受了高梁地里与余占鳌的野合。小说运用感觉的笔触,描写了这场野合的亢奋场面。一个是拦路劫持,身强力壮,后来成为土匪司令的余占鳌;一个是被礼法世界推向火坑,而又绝处逢生、情欲之血沸腾不已的妙龄女子,他们狂欢爱,他们精神契合,此时此刻,传统的伦理道德荡然无存,生命之火一浪高一浪地燃烧。“我奶奶”那红高粱一般通红的性格也由此成形。 “我奶奶”这一形象,完全不是传统美学的善男信女形象,而是一个有着女性身躯,充满生命活力,洋溢着风流情性,以义气为热血的形象。

有人认为,这一形象具有某种西方的审美特征。其实,这一形象的文化底蕴依然渊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广大农村,保存与流传着一种具有原始意味的,常与礼教相对峙的俗文化方式,在这一文化方式中,人们以求生为第一愿望,以男女相交为本性常情,以忠义相助为处世原则,以敢做敢为为英雄豪气。“我奶奶”这一形象,充分体现了这一俗文化的如许特征。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5

近日来又看过莫言的两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和《檀香刑》,给我的感觉是他仍然没有改变笔下大多数小说的统一特色,那就是作品往往都充满了颗粒般的血腥感。无论人物是在痛苦中轮回,还是在屈辱中苟且偷生,他们都经历过撕心裂肺、痛彻心扉的“痛”。尽管其中有两情相悦、忠贞不渝的爱恋,可仍旧改变不了贯穿在作品当中以“悲惨”为主线的鲜明特点,以强调“顽强生命力”为主要基调的显著特征。

?生死疲劳》的主人公靠脱胎转世脱离现世的悲欢,却摆脱不了世代轮回中风水轮流转的时运。只有通过驴、牛、猪、狗、猴,五种动物的眼睛来描绘苦大仇深的农民终于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却还没来得急好好耕作的时候,又陷入了一个扭曲变形的动荡时期。在感叹中国土地变迁史庞大复杂的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历史的畸形错位。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并没有因为这纷至沓来仿若苦难而打倒,而是倔强、固执的活下去,去欣赏丰沛土地的日新月异,来等待人类脱胎换骨后重获新生的消息。当男主人公西门闹终于从“六道轮回”中转世为人后,苦难与不公依然紧紧缠绕着他的身体,但是转世为人的快乐终究让他忘记了身为牲畜时的屈辱与离奇,无论如何能做一个直立行走的人总是要比四脚爬行的牲畜好很多。作者热爱这片安生立命的土地,所以才让自己的思绪在阴阳两界间游刃有余肆意穿行,用牲畜的狂欢来加深对人民苦难的理解,用激情与不屈期待新世纪钟声的响起,用释然与宽恕来安慰已经逝去和仍然存在的灵魂。

在《檀香刑》中,孙柄是钱县令相好媚娘的父亲,他们之间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纠葛。在孙柄的亲人被德国人残害后,他决心远走他乡去投靠义和团,而后带领自己的队伍回乡报仇雪恨,毁坏德国人修建的铁路被抓后,钱县令在几番内心争斗中,终于不惹看到在残酷刑罚的摧残下生不如死的孙柄再受熬煎,挥剑刺死这位怀有深仇大恨而抵制德国入侵者的民族英雄。是怎样错落的情感才能让清廷的政府官员放弃高官厚禄,封侯拜相的大好机会,宁愿把自己也置身险地;是怎样的利益驱使,让清朝官府在外侵者面前趋炎附势,把残杀同胞、对其施加酷刑当做取乐的手段。这部小说中的人物生活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注定他们的命运只能是沉重的,但是没有人能遮掩住历史的血图腾,因为那是用身躯换来的麻木、冷漠、压抑、无助与挣扎的洗礼。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6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莫言作品蛙的读后感篇7

?蛙》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有个八路军父亲的姑姑,医术高明,在农村推广新法接生,于是在胶东一带很有名气,虽然从“姑姑”手中接生的还在有几千名之多。但是丧生在“姑姑”手中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乡。她一边接生,一边带领她的徒弟们实行计划生育,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年轻时的姑姑强悍,有干劲儿,很有能力,根正苗红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那时的她嗓门大,胆子大,仿佛全世界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村民们爱戴她,只要是她接生,产妇及她的家人就心里有底。但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她动员村民们去做节育手术,逼迫那些怀孕超生的去做流产,有无数的婴儿夭折在她手里,甚至还有许多母亲也命丧于此。村民们开始怨恨她、诅咒她。读后感但她一直立场坚定,即便是自己的亲人,也一视同仁。甚至,自己的亲侄媳妇儿都是死在她的手里。她有过后悔,有过对自己工作的怀疑吗?我想肯定是有的。我相信一些没经历过计划生育,或没有在那个年代的农村生活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人会冒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代价去超生。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是不太理解。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过的《超生游击队》那些令人匪夷所思,令观众开怀大笑的段子,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

我妈说孩儿就是宝,不嫌多。她那一代人基本上都是这个思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600的作文模板7篇

四大名著读后感800字作文7篇

童年我的大学读后感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优秀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100最新7篇

爱的教育读后感300最新7篇

关于爱国读后感作文7篇

小兵张嘎的读后感500字7篇

教师读教育名著读后感7篇

读后感作文600字推荐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347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