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5年级数学教案精选7篇

一份成功的教案能够反映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和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以下是录取选题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5年级数学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5年级数学教案精选7篇

5年级数学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5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巩固提高。

5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第87页例1、例2,88页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教师小结:为了实际生活的需要,在数物体个数时,1、2、3出现了自然数,物体一个也没有时用自然数0表示,当测量或计算有时不能得出整数,我们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提出问题:我们学过的数中最小的数是谁?有没有比零还小的数呢?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一个场面,主持人说:哈尔滨零下6至3摄氏度,重庆6至8摄氏度

同学们,你们对情境中的内容一定相当熟悉吧?你能给大家讲讲哈尔滨零下6至3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为什么阿姨说的零下6摄氏度,屏幕上打出的字幕就变成了-6℃呢?

这里有零下6℃、零上6℃,都记作6℃行吗?

你有什么简洁的方法来表示他们的不同呢?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现在,国际数学界都是采用符号来区分,我们把比0摄氏度低的温度用带有-号的数来表示,例如把零下6℃记作-6℃,读作负6摄氏度;零上6℃记作+6℃,读作正6摄氏度或6摄氏度。

(2)巩固练习。

同学们,你能用刚才我们学过的知识,用恰当的数来表示温度吗?试试看。

学生独立完成第87页下图的练习。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写得是否正确,并让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例2。(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5年级数学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5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材说明

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教材在四年级下册就安排了密铺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密铺起来的图案,了解什么是密铺。本册教材中,通过实践活动继续让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会用这些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进行密铺,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整个实践活动分为两个层次:

1.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

由于学生已经了解了密铺概念,教材不再给出密铺的概念及图案,而是直接呈现了学生熟悉的6种平面图形(即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并提出问题哪些图形可以密铺。接着,让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任选一种图形拼一拼、铺一铺,探索并找出可以密铺、不能密铺(圆形、正五边形)的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找出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后,再让学生实际铺一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并感受这些图形的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每次密铺的基础图形都是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同一种平面图形,两种或两种以上平面图形拼接在一起,也能进行密铺,但教材并不做要求。

2.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在方格纸上根据给定的两组图形设计密铺图案,计算出每次密铺中不同平面图形所占的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

这部分内容包括三部分:

(1)从实际出发引出问题,让学生从两组瓷砖中任选一组在方格纸上设计密铺图案,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这里的两组瓷砖,一组由两个形状和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另一组由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度等于平行四边形长边所在的高)组成,前一组密铺可以是用同一种基础图形将平面密铺,后一组密铺则是用两种基础图形密铺平面。

完成设计的方式,可以由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拼出。建议学生在画或拼摆密铺图案时,要有序地进行。

(2)综合运用有关密铺、面积等方面的知识,统计自己在方格纸上设计的图案中,每种基础图形一共用了多少块,以及所占的面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利用附页中提供的图形,自由地设计密铺图案,这种图案可以由一种或两种基础图形组成(也可以由多种基础图形组成,尊重学生的选择,但不要求),通过学生的创作及交流,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用几何图形进行美术创作的想像力,让学生体验自己创作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主要是在数学活动中,借助观察、猜测、验证等方式解决问题。

(2)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一些密铺的图案,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密铺图案,课上展示给大家,以此帮助学生复习已了解的密铺知识,从直观上为学习新内容做好准备。搜集的图案可有多种,如由形状和大小相同的一种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不规则图形组成的密铺图案等。呈现图案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密铺图案是由什么基础图形组成的?

(3)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比如圆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同时出示该图形的彩色卡片并贴在黑板上),请你们猜猜看,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和想像,然后再通过铺一铺等操作活动进行验证并获得结论。或者先让学生想一想他们见过的哪些图形能够用来密铺平面,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图形呈现相应的图形卡片,然后围绕学生说出的图形,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动手拼摆,找出哪些图形可以密铺,哪些图形不可以密铺,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4)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并让学生任选一种可以密铺的图形铺一铺,上台展示并与大家交流拼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密铺的理解以及对图形性质的认识。

(5)在学生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后,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密铺的知识设计地砖图案;也可以先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密铺。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答案,大致包括建筑(地砖、篱笆和围墙)、玩具、艺术(图画)等几个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然后再让学生任选一组瓷砖,在方格纸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让先设计完的学生数一数自己设计的图案中,不同的基础图形分别用了多少块,所占面积是多少。

(6)展示作品过程中,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谁的设计更美观、更有新意,激发学生之间互评作品,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7)汇报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更开放的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知识与艺术的密切联系,经历创造数学美的过程。

(8)要注意,后面的教材中会继续安排有关密铺的内容,例如较复杂些的密铺、密铺的方法等等,因此在这里注意不要拔高要求,如图形能够密铺的条件(同一顶点的各个拼接图形角的和为360)会在中学的教材中介绍,这里就不需要让学生研究。

参考资料:

密铺的历史背景

1619年数学家奇柏(j.kepler)第一个利用正多边形铺嵌平面。

1891年苏联物理学家弗德洛夫(e.s.fedorov)发现了十七种不同的铺砌平面的对称图案。

1924年数学家波利亚(polya)和尼格利(nigeli)重新发现这个事实。

最富趣味的是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与密铺。m.c. escher于1898年生于荷兰。他到西班牙旅行参观时,对一种名为阿罕伯拉宫(alhambra)的建筑有很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十三世纪皇宫建筑物,其墙身、地板和天花板由摩尔人建造,而且铺上了种类繁多、美轮美奂的马赛克图案。escher 用数日复制了这些图案,并得到启发,创造了各种并不局限于几何图形的密铺图案,这些图案包括鱼、青蛙、狗、人、蜥蜴,甚至是他凭空想像的物体。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5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2页的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3)小组交流讨论。

①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

②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③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男生人数:

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

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6)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4-5+14=23(人)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教材32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

(2)练习六的第1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3)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全课总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

男生人数:14-5=9(人)

美术兴趣小组人数:

9+14=23(人)

14-5+14=23(人)

答:男生有9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23人。

5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至26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计算器,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能进行较大数目的计算。初步了解计数法,在不断更新、完善的探究过程中认识算筹,了解珠算的计数方法。

2、通过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演变史,感悟人类伟大的创造过程和聪明才智,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欲望。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难点:

体会创造源于需要,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学生:小棒、计算器、算盘等。

教师:课件、计算器、计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次计算比赛(出示口算题)。仔细观察,你准备选择什么计算方法让自己算得又对又快?

55846+7646=、6908×7=

13027-8934=、992÷4=

353+958×3=、436-、(228-179)=

(预设:大部分学生选择使用计算器。)

师:为什么选择计算器?你还知道哪些计算工具?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计算工具。

二、操作交流,学习使用计算器

(1)师:同学们都带计算器了吗?请拿出来仔细观察。看看它上面都有什么?

(显示屏、按键、电脑芯片、电源)

(2)看书,试按。认识各种按键的名称和作用。

(3)在操作中掌握计算器的计算方法

a、请会使用计算器的同学上台用课件演示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b、生尝试计算825-138

c、师介绍储存、提取键使用方法

d、生尝试计算876-738÷9=

e、开始计算比赛。(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上面各题。)

(4)你认为使用计算器时要注意什么?你觉得计算器这个计算工具怎样?

设计意图:学生对计算器已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上一些常用键的名称和作用,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间互相交流和学习。通过两个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验到用计算器计算快捷、方便、准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演绎文化,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这么先进方便的计算工具可不是一直都存在的,计算工具就像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计算工具是怎样演化的。

1、介绍远古时代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

(1)课件出示配音动画: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例如:捕获了一只野兽就放一颗石子,出去了几人就在绳子上打几个结。就这样,人类在劳动中建立了一一对应的计数方法,而石子、结绳、刻痕……就是人类最初用来计数和计算的工具。

(2)师:你们觉得摆石子、结绳等计数方法怎么样?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直接向学生展示最古老的计数法,让学生感悟体会计数的原始历程,初步了解计数的变革是人类生活发展的需要。】

2、模拟算筹的使用方法

师: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这些计数方法的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工具(课件出示图片),用算筹作工具进行计算的方法叫“筹算”。

师:对于算筹,你们想了解些什么?

(预设:什么时候发明的?是谁发明的?怎样使用的?)

师:首先来猜猜看,古人是怎样用算筹表示1到9的。

纵式就是竖着摆、横式就是横着摆。(手势)

师:(微课植入方式)古人摆放1、2、3、4、5的方法。

师:古人摆6只用了两根小棒,猜猜古人是怎么想的呢?

师:都想到了用一根表示5,这是一个好主意。

据古书上记载,上面的这根表示5,下面的这一根表示1。

师:这样7、8、9也就好理解了。请你试着摆一摆。(屏幕出示)

师:用算筹可以摆出1-9这几个数,那怎样来表示更大的数呢?

出示用纵横相间的方式来表示多位数。

这些数你认识吗?出示29、306、632(了解0的出现也经历了空格、小正方形、圆形的过程。)

师:想知道古人怎样用算筹计算的吗?(课件演示)

师: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是摆放算筹来计算的。(出示动画小视频)

看完后,你们觉得算筹这种计算工具怎么样?怎么评价祖冲之?

(预设:计算时算筹摆了一大片容易混乱。如果能把活动的小棒固定起来就好了。我们要学习祖冲之计算认真,不怕苦累,执着追求的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摆数让学生体会位值制的含义,体验古人的智慧以及算筹计数法的繁琐;通过读算筹摆出的数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感受到算筹在使用中也有弊端,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从而推动了计算工具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利弊两个方面,扬弃的过程就是发展的过程;通过观看小视频体验用算筹计算的弊端以及数学家严谨执着的数学精神。】

3、小组合作,研究认识算盘.

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要求越来越高,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新的'计算工具---算盘。你见过它吗?在哪里见过?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过算盘,课前又收集了相关知识,就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小组研究,集体汇报:)

(预设:学生知道算盘的名称,课件配合演示:框、梁、档、上珠、下珠;学生知道:一粒上珠代表5,一粒下珠代表1;学生会在算盘上拨简单的数;学生会收集关于算盘的辉煌历史以及现在使用情况……)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算盘拨出46、278、320485。

(一名同学在课件上演示,其他同学在算盘上试拨,师适时引导在算盘上定位的方法。如果有同学会用算盘计算可以安排展示一下,以让学生体会算盘拨珠即答的优点。)

生:我在家里收集算盘的资料时,读到了很多有关算盘的历史资料,知道算盘是中国发明的,中国是珠算的故乡。不仅如此,即使是在美国、日本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使用算盘,并把珠算列入小学课程。

师:在我国,人们至今仍然非常喜爱它,把它制成这样来装扮生活。(出示配音图片展示各种算盘)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技术具备了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课前查找,课中交流,真切感受到了算盘这一灿烂的文化。】

4、感悟世界各国人民对计算工具的探索

师:不仅仅是我国人民在发明计算工具,世界各国人民都在积极的探索各种计算工具,请看(课件出示世界机械计算器发展史:计算尺-手摇计算机--巨型计算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等)。

师:就这样,从古到今,计算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也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

师:目前人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步伐,还在继续研发更为先进的计算工具。

(出示健康环保电脑、小巧方便电脑笔图片)

师:你能想象一下新型的计算器会是什么样的吗?

四、再次体验,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了解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想?

五、课外活动延伸:

1、每个小组设计“新型计算器”的方案。

2、调查了解更多与计算工具有关的知识制成数学小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九年级下年级主任工作计划精选7篇

九年级下学期九年级教学计划精选5篇

九年级作文精选7篇

四年级教师工作个人总结精选7篇

年级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精选7篇

四年级学期总结精选7篇

4年级的作文精选7篇

教师六年级工作总结精选5篇

五年级学期工作总结精选7篇

6年级工作总结精选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836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