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使用教案中的案例来让学生解决问题,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课程的长期目标,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后羿九日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后羿九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后羿九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你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可以以连线方式表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解释课文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古诗,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练习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2)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3)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
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学习收获。
(3)质疑:还有什么不懂之处?
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按卡片连词背诵。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并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
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
学生当小诗人,加动作或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的目的。
4、赛诗会。
(1)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两首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2)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富有感情。
课后习题
背诵并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后羿九日教案篇3
?设计特色】
1、“思”为主线,贯穿全诗教学;
2、以“思”促读,以读感“思”;
3、重拾传统节日,弘扬中国文化。
?课时目标】
1、熟读古诗,理解诗意;
2、重点理解“独”、“异”、“倍”、“思”、“遥”等字;
3、体会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感受家庭的亲情;
4、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
?课前准备】板书好整首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许多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的十首诗分别是:
依次出示:(能背诵的指名背诵。)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首诗
第一首 李白的《静夜思》
第二首 孟郊的《游子吟》
第三首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第四首 曹植的《七步诗》
第五首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第六首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七首 《诗经》的第一首《关雎(jū)》
第八首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第九首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十首 李绅的《悯农》
?教学过程】
一、重阳/习俗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只有17岁,当时他正在京都长安求学。
2、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这首“最有影响”的诗,读上三遍,做到“字字入目,字字出声”。
3、这首诗加上题目,一共37个字,哪些字词你已经读明白了?(学生说明白后,请他上黑板用“△”标在读明白的字词下。)
忆——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倍——加倍,更加,格外;遥——遥远;遍——都;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点击下列词语:
◆ 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
出示:重阳节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 多年的历史。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
◆ 茱萸——大家可能不太熟悉,这是一种有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
这个“萸”字很容易写错,看老师写这个字。(板书“萸”,并讲解写字要领)请大家把这个字一笔一划地写一遍。
二、思亲/怀乡
1、这首诗的题目很长,有9个字,如果只保留一个字的话,应该保留哪个字?(“忆”,这个字和诗句中的哪个字意思差不多?“思” )这一“思”字道出了诗人王维最想说的话,那就是思念亲人,想念亲人。(板书:思念)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往往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每逢佳节”,王维就会格外地思念亲人。)
◆ 五月初五端午节,王维看着碗里的粽子,吃得下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八月十五中秋节,王维望着天空的一轮明月,高兴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九月初九重阳节,王维目睹着人们成群结伴,登高处,插茱萸,饮酒作乐,他只能待在旅馆里,快乐吗?请你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同学们,王维只是在“每逢佳节”的时候才思念亲人吗?(不是,你从哪个字感觉到的?“倍”,加倍、格外、更加,说明王维平日里也在思念亲人。真是“佳节有限,思念无限”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起读。
三、孤独/寂寞
1、是什么原因使得17岁的王维“倍思亲”呢?第一句、第三句、第四句中各有一个字点明了“倍思亲”的原因,请你找出来。(独,遥,少。请学生上黑板圈出这三个字)
2、怎么理解这个“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板书:孤独)
3、第一句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诗人王维的孤独和寂寞呢?(两个“异”。王维觉得一个“异”字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于是又用上了一个“异”字。“异乡”可以理解为“他乡”或者“外地”;“异客”可以理解为“陌生的客人”。)
4、同学们,当时的京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但对于17 岁的王维来说,这里的环境是陌生的,这里的每一个面孔也都是陌生的,他成了这里陌生的客人。在这举目无亲的“异乡”,越是繁华热闹,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寂寞。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念亲人的感情也会更加刻骨铭心。——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起读。带着孤独,带着思念之情,再读。
四、遥远/期盼
1、谁来读读最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从这个“遥”字,你感觉到了什么?(长安与家乡之间路途遥远。越是遥远,就越是容易触发思念之情。当时,除了步行,就是坐马车、乘船,远在京都长安的王维回一趟家需要数月时间,回家容易吗?他只能把无尽的思念埋在心底,写在诗中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读。)
3、“少一人”的“少”字怎么也跟王维的“倍思亲”有关呢?(少了谁?王维。谁发现的?王维的兄弟、亲人。在什么情况下发现少了王维呢?兄弟们都插上茱萸的时候。)
◆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兄弟们的头上都插上了茱萸,你的手中还剩下一根茱萸,你会怎么想呢?
◆ 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你发现王维不在,你会怎么对兄弟们说呢?
是啊,少了王维,也就多了一份遗憾!重阳佳节,不只是王维在思念亲人,亲人也在思念王维啊!从这个“少”字,我们读出了一份思念,也读出了一份期盼,(板书:期盼)他们热切地期盼王维回家团聚啊!兄弟们的这份期盼更增添了王维的思念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起读。
4、(指着板书)“知”,是“知道”的意思。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当时通讯极不发达,没有邮局,也不可能有电话、手机,王维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登高处、插茱萸呢?怎么可能知道兄弟们在期盼自己回家呢?(一是因为重阳佳节,有这样的习俗;二是因为王维以前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每次重阳节,都与家人一起登高、插茱萸,享受亲情,是这份亲情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是兄弟间的心有灵犀给了王维无比的自信。虽然王维远在千里之外,但是他完全相信,亲人也在思念着自己。)带着这样的自信,我们再读这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游子/心声
1、同学们,(指着板书)王维为什么如此思念亲人?一是因为他身处异地,感到孤独;二是因为王维离家遥远;三是因为王维知道,亲人也在思念自己,期盼自己回家团聚。谁来读一读整首诗?读出这浓浓的思念。
在王维的眼里,思念是兄弟们温了又凉的杯中酒,是父亲怎么望也望不圆的月亮,是母亲手中那一截散了的线头。谁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这深深的思念。
2、哪一句诗最能打动你的心?(第二句)这句诗最能打动哪些人的心?(离家在外的游子,包括海外的游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成为游子思念亲人思念故土的名言!游子千里万里的漂泊,心里始终向往着一个亲情的港湾;游子山重水复的奔劳,总是期盼着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我们来听一听游子的心声。(播放《九月九的酒》)
出示歌词: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
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
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乡没有烈酒,没有问候
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
咱们全体起立,每逢佳节,在你和亲人团聚的时候,不要忘了远在“异乡”的游子。齐读这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诗——(整首诗)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期盼)
后羿九日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2、帮助学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亲情;
3、指导朗读,要求会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准确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感情
【教学思路】
课前,指导学生上网,搜索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预习理解生字词。课上先组织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翻译古诗,通过朗读、品味,深入理解古诗所包含的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精妙之处。再通过训练,强化理解,达到检查的目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我国古代节日风俗调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一幅、有关茱萸的画片两张、大字课文、练习纸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课题,介绍唐代重阳风俗。相机教“茱萸”一词。
3、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是如何预习的,进行指导。
二、指导朗读,理解古诗意思
1、组织学生自由的读古诗,组内交流如何停顿。
2、组织学生交流朗读。相机教“佳节”一词。
3、指导朗读,要读出“××/××/×××”的节奏,读出孤独和无奈的感情。
4、指导学生逐步翻译古诗的意思。(直译)在古诗的右边完成以下板书:
九月九日想念家乡的兄弟
独自一人在外地作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
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5、组织学生理解读,比较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组织讨论: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小结,并过渡:诗人是怎样表达的呢?
三、品读古诗,深入理解古诗
1、组织学生读古诗,思考问题。
2、组织学生交流。
3、逐步提问:
①第一句中的一个“独”和两个“异”字,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谈谈孤独和思念的关系。
②怎样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每”字?
③“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王维怎样的感情?它与“思念”有关吗?为什么?
④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是哪句?为什么?
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组间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5、小结古诗的写法。
6、组织背诵,组内检查。
四、组织练习反馈
1、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_______倍______
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指的是_______“一人”指的是______
2、填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王维_______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读一则关于茱萸现状的新闻,让学生懂得,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的感情都无法表达。
六、兴趣作业
调查我国古代节日风俗,互相交流交流。
后羿九日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习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后羿九日教案篇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后羿九日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