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6篇

教案应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教案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连贯性和进度,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用计算器计算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6篇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1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xx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2

教学内容:

用计算器计算(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四则运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抢答

30+80= 100-26= 24÷8=

456×23=60+80= 250–130=

100÷25= 2780÷14=

提问:你们为什么能很快算出这些题?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真聪明,当口算没有把握时,能想到运用手中的计算工具——计算器来帮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地计算。(板书课题)21教育网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学习输入数字

(1)提问:28601这个数你是怎样输的?

(2)比较输入数方法。

(3)同桌一人说数,另一人输。

2.学习操作

板书:386+179=

估算

(3)在计算器上操作。

(4)比较估计值与准确值。

(5)认识“ce”键的作用。

3、共同操作

(1)板书:825–138=

(2)先估算,把估算结果告诉同桌。

(3)师生同时计算。

边输入边口述过程。

(4)汇报结果。

4、尝试独立完成。

26×39 312÷8

5、我说你做。

要求: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出来。

6、发现规律。

(1)板书: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独立计算,写出结果。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信息技术知识目标:学会电脑中日历时钟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设置;能打开计算器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学知识目标:了解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及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他们体验到将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设置电脑中的日期、时间,会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时间的设置,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准备申奥专题片(4分钟)、申奥成功一瞬全国各地欢庆的录像片段(半分钟)、趣味数学题(课前写在纸上,藏在学生的电脑键盘下)、奥运小知识,并了解哪些学生已会在电脑上使用“计算器”和设置日期、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任务。

课始播放申奥专题片。激情导入: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一段难忘的时光,全中国都在为申奥而努力。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时,在莫斯科,萨马兰奇一声雄浑的宣告声“beijing”,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全中国立刻成了欢腾的海洋,全球华人都沉浸在巨大的狂喜中,这一天因此成为中国人记忆中美好的一天。

有谁还记得这一天是星期几吗?(有同学会说是星期几,也有同学会说不知道。)到底是星期几老师也不知道,谁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会说可以上网查找、查看日历等。)

二、任务驱动,尝试练习。

任务一:打开日历和时钟窗口,查看2001年7月13日是星期几。

你们身边有日历吗?(学生回答。)其实现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身边都有日历,在哪里呢?在电脑里。如何打开? 让会的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机上作示范操作,介绍打开日期/时间窗口的几种方法。然后让全体学生挑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打开日期/时间窗口,并查看申奥成功那一天是星期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学生调整年份为2001年,月份为7月,日期为13日,结果是星期五。)

学生练习:1.查看2004年的2月份有几天。2.查看2004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3.查看2004年的母亲节是几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天为母亲节)。

任务二:将电脑的日期和时间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22∶08∶00点。

2001年7月13日22点08分,正是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我们再现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好不好?

学生尝试将电脑的日期设置为2001年7月13日,时间设置为22∶08∶00。(有些学生会,也有些学生不会,可能有学生想到用“帮助”,有学生会找同学请教)。

教师肯定学生尝试中的成绩和好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操作演示,提醒需注意的问题,同时复习删除键、退格键的使用,强调两者的区别。

时间设置完后,计算机系统的时钟就按照新修改的日期和时间运行了,你们去瞧瞧,是这样吗?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是北京时间22∶08∶00,大家猜猜:为什么会是在晚上?

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知道吗?申奥会议是在莫斯科召开的。(引出时区的概念)莫斯科时间和北京时间的时差是4小时,当时的莫斯科时间应是18∶08∶00。对时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上网查资料或寻找有关书籍阅读。

学生练习:设置计算机系统的日期、时间为当前时间。

任务三:打开计算器。

北京申奥成功离现在(2003年11月)已经几年了?(两年多。)离现在几个月了?(28个月。)离现在几天了?几个小时了?(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如果一个月按30天计算,我们可以列出算式,30×28=?天,24×30×28=?小时计算。可是口算一下子算不出来,怎么办?

在电脑里有位好帮手——计算器,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它在哪里呢?

学生尝试练习:打开计算器。

任务四:练习计算器的使用。

现在同学们能算出北京申奥成功已过去多少天、多少小时了吗?30×28=?24×30×28=?看谁算得又快又正确。请算得最快的同学说说是多少天、多少小时,其他同学也是这个结果吗?

三、自我反思,小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呢?

学生小结本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日期/时间窗口的打开,日期、时间的调整,计算器的使用。

教师补充:我们还懂得了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不会时可寻求帮助,并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我听了就忘记,我看了就记住,我做了就理解。”希望小朋友们在实际生活中多动手、多动脑!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4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先让学生讨论“在计算器上,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数?”通过交流,教给学生在计算器上按出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按法,再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李芸一共用了多少元?”。试一试则继续通过例4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第2题是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式题。

练习九第6题和第8题是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第9题是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计算器上按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会使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2、让学生在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 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超市购物过吗?昨天晚上李芸同学也去超市购物了,想看看她采购了些什么吗?(出示购物单)

2、 提问:

(1)从购物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呢?

(2)你能算出李芸买这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吗?应该怎么算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要把这么多的小数加起来,如果笔算,你感觉怎么样?

3、 揭题:在生活中,有时遇上比较多个数的计算或大数目的计算时,我们可以用计算器帮忙,这样就省事多了。今天我们就利用计算器来计算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话题,从而自然地引出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内容,简洁而直切主题)

二、 运用计算器计算

1、 获得简便按法。

(1)提问:你还记得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吗?想一想买铅笔的钱可以怎么在计算器上按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了解他们的按法)

(2)反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按出0.80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一:按照0.80的次序在计算器上一一按键。

方法二:0不按,直接按.和8。

(3)比较:你喜欢哪种操作方法?为什么?

(4)教师小结:在计算器上按数时,有不同的方法,虽然结果相同,但运用简便的按法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速度。

2、 计算器计算

(1)谈话:现在你能运用计算器算出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2)学生操作计算器进行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3、 交流操作感受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计算器计算出了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在计算器上操作时你有什么体会呢?你觉得在使用计算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说说操作的注意点。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操作时读数、按键的细心。

(通过相对复杂的问题情境,注重有序引入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的过程:讨论“怎样按出买铅笔的钱”——交流按法,获得“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的简便按法”——用计算器计算“小芸一共用了多少元”。学生在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学习活动中来,并获取了相关的本领,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技能)

三、再次操作,熟练运用

1、 完成“试一试”

(1)教师谈话:如果李芸付出100元,营业员应该找回多少元呢?(出示试一试)

(2)学生列式,用计算器计算。

(3)反馈计算结果。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列式计算的,计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例4的计算结果计算也可以用100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4)检验。

提问: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呢?可以怎么样来检验呢?

学生回答后就让他们再利用计算器来进行检验。

(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巧妙追问,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小数减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并注重让他们养成检验的学习习惯。)

2、 完成练一练1。

(1)谈话:现在大家都能利用计算器来快而对地计算题目了吗?

(2)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独立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换核对。

(3)反馈学生计算情况。

教师注重让学生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让学生养成仔细看题、操作的好习惯。

3、 完成练一练2。

(1)谈话: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个小数相加减,如果三个小数相加减,你还能算得又对又快吗?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赛一赛。

(2)学生操作计算器

(3)反馈计算结果。

表扬算得又对又快的学生,针对有错误,提醒学生看清数目和运算符号,认真按键进行计算。

(用计算器计算,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正确操作方法,还得让学生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提高操作计算的速度,因而以上的练习就是为此而设计的,并注意让学生对自己计算错误的反思,形成仔细、认真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巩固应用

1、 练习十九第6题。

(1)学生读题。

(2)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4)教师提问:根据题目里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吗?

(5)学生提问,教师选择部分板书,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2、 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表

先让学生观察表,说说在表中看懂了些什么?再提问:上月结余是什么意思?收入与支出又各是什么意思?

(2)示范算出“小明开学缴费”后的余额。

教师提问:9月1日小明缴费后还有多少余额呢?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填入表格,汇报核对结果。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填写好表中9月2日到9月10号的金额。

(4)汇报反馈填写结果。

教师注重针对其中9月5日的余额、9月7日的余额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是怎么算出来的。

(5)思考:最后合计这栏各要算哪些部分的合计?各应该怎么算?

(6)学生用计算器计算,汇报核对。

(以上两个练习的设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应用的广泛性,感受计算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3、 练习十九第9题。

(1)谈话:刚才我们利用计算器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我们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规律。

(2)出示题目,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

(3)汇报答案,教师板书结果。

(4)观察规律。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前面三个题目以及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5)独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学生根据前三题得数的规律填写最后一题的得数。

(此练习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既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推理等能力,又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对数学学习的盎然兴致)

五、全课总结

让学生想一想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些什么新的收获?(可以同桌交流或全班交流)

六、思考题

可以先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

(1) 假如只是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那得数比正确结果怎么样?

(2) 假如只是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那么得数又有什么影响?

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题的结果与正确结果相差多少。

(思考题的设置体现了分层教学的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推理解决问题,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数学规律,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2、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究发现,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体验数学知识的奥秘和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每名学生自带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黑板上写出“12345679”让学生读,读后你发现了什么?

2、介绍缺8数“12345679 ”,这个数非常神奇,现在很多人都在探究它。你们想不想来探究它?

3、先告诉老师在‘1——9’这九个数字中你最喜欢哪个数,老师将用算式算出一串你喜欢的数送给你,高兴吗?

12345679 ( )

4、揭示课题

很神奇吧,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探索,你会发现数学中还有许多这样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板书课题)

5、提出学习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根据发现的规律写商。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10 1÷11 2÷11 3÷11 4÷11 5÷11

(1)学生独立操作。(用计数器计算)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充分让学生讨论,然后在全班交流)

1÷11=0.0909…

2÷11=0.1818…

3÷11=0.2727…

4÷11=0.3636…

5÷11=0.4545…

(3)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汇报结果,充分让学生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来写的商?

⑷再用计算器验证。

5、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

1、数字宝塔

p29“做一做”补充:333333.3 666666.7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4题,试着写出后2题的积。(补充题学生的计数器数位不够,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果)

2、寻找奥秘

p31第7题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直接写出后3题的得数。

3、考考你的眼力!

p31第8题

学生不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

4、实践作业

自学课本p31——什么是“数字黑洞”?并进行验证!

用计算器计算教案篇6

教学内容:课标苏教版第八册83-84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借助计算器,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同学体验“猜测-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同学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同学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指名口答,并说说怎么想的。

二、猜测

已知36×30=1080,假如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有会什么变化?

同学猜测。师引导说出需举例验证。

三、验证

1.师引导运用表格来举例验证。

因数

因数

积的.变化

36

30

1080

指名举例,师板书,在此过程中指导填表:积怎样算,积的变化是什么,又怎么表示。

师:观察整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在36×30=1080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会乘这个数。

2.在其他乘法算式中是否也存在这样一个结论呢?再次猜测、验证。

同学任意举例填表。

因数

因数

积的变化

展示作业纸,你发现了什么?符合猜测吗?

小结:没有一个人举的例子不符合这个发现,说明在任何一个乘法算式中,存在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

四、应用

1.用规律解释:

(1)口算:24×30=?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刚才的规律解释吗?

(2)笔算:250×15=?(简便算法)

2.用规律计算:“想想做做”1、2。

3.数学日记。

4.自然界的计算专家。

五、总结

师:你能总结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或学习的感受,为这节课定个题目吗?

六、拓展(导入中的口算题)

因数

12

12

12

12

120

120

120

因数

2

4

20

400

2

40

200

24

48

240

4800

2400

4800

24000

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大家的表示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仅仅拥有知识的人从石头里只能看到石头,拥有智慧的人就能从石头里看到风景,从沙子里看到灵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计算机教师的个人总结最新5篇

计算机培训后体会心得体会优质8篇

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总结8篇

用英语自我介绍学生作文6篇

用英语写动物的小作文推荐6篇

用作文描写我的老师作文模板6篇

我的妈妈做作文通用6篇

我的朋友做作文通用6篇

财务人员用工作总结通用6篇

财务人员用工作总结最新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014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