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选题网 >工作计划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7篇

对于一次教学来说,教学计划是至关重要的,写好一篇有质量的教学计划,可以让自身的能力得到提升,下面是录取选题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7篇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是以学生生活经验圈的不断扩大逐步展开教学内容的。按照“家庭—学校—家乡与祖国—地球和宇宙”的脉络,随着学生成长过程中生活经验圈及视野的不断扩大,逐步扩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突出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注重探究学习活动安排,尽可能让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注意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利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教材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每个阶段设计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如种凤仙花单元,分别设计了播种(认识植物的种子)、观察茎叶的生长(认识植物茎叶的特点)、研究凤仙花的花(认识植物花的构造)、对“结果”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果实的特点及存放种子的方法)、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情况进行整理(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而且,每一课有较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活动,便于教师操作。同时,这些内容又是相关联的,它们是根据植物自然生长过程有机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教师针对植物生长阶段的最佳时机,调整实施教学过程。

三、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半年来的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兴趣,喜欢动植物,能参与课堂学习,动手实践操作,但观察的注意力不集中,没有目的的观察,不会从动手操作中总结经验,学生的合作交流也不强,喜欢单独行动。本学期在学生在以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做好教学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2、加强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确保教学的有效、优效。

3、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挖掘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可利用的科学教育资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实践能力。

4、做好观察、操作、制作、记录的有效指导,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和坚持力。

5、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会探究。

6、精心设计拓展活动,联系现代科技、生活,并加强学以致用的培养。

7、加强优生和学困生的联系,互相帮助。

8、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两个单元交叉进行教学,既可解决观察周期长的问题,又可同进进行动植物生长的变化的观察,了解其相通之处,完成对生物生命周期的初步认识。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寻访、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第一单元是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在以后各单元中安排了“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等四个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自己去发现自然现象和物质,并对物质现象进行观察,认识物质成分、作用、与我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常见的材料,了解简单物质的基本构成,学会简单的科学测量、思维方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了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技能,掌握了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观察事物的能力要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4、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5、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6、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本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

2.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本册教学难点:

1.本册课本开篇之初,便设计了很多的对比分析、对比实验、对比研究,对于初涉科学的小学生此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又一难点。

六、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科学课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可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

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3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五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6.(23---24)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⒈措施∶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改变评价学生的方法,把学科评价内容分为综合能力评价和基础知识评价两种,每种各占50分。注重学生平时的制作能力、观察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在作科学的过程中学科学。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4

一、教材分析

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由三种类型的八个单元组成。重点培养同学“模型与解释”的能力,把这一能力作为本册教材要培养的一级目标,同时兼顾对同学进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力求使同学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综合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1、从儿童的视野选择教学内容,发生在儿童身边的、喜闻乐见的、适合他们探究的事物获现象作为学习内容,以激发同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便于他们从原有意识和经验动身,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展开研究。

2、注重对能力和方法的指导,强调掌握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性,使同学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并提高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

在观察和实验中除了让同学经历一系列有序的步骤和科学方法,还需要让同学对收集到的事实和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充沛的讨论,再得出结论。

四、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同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五、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掌握小同学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空虚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同学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同学在相互交流、合作、协助、研讨中学习;

8、给同学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同学自身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身得出结论,并把自身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沛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5

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知识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和旋转及数学活动。“剪一剪”,要让学生知道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并会判断。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要让学生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建立空间观察,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二、单元总体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三、单元重难点

重点: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难点:

1、用语言描述、锐角、钝角的特征。

2、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单元课时分配

用3个课时安排教学

第一课时

一、授课课题:锐角和钝角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材第37—38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因此,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是这节课的重点,会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是这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形成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教学问题及说明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的,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

但学生由于自身缺乞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流程

导入新课,复习旧知——自主探究——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复习内容:(1)什么是角;(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3)比较

锐角和钝角的大小。

2、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问题1: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 用最贴切学生生活的情境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活动:

(1)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锐角、钝角。

(2)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角及其在图上的位置。问题2:谁能来说一说锐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

师生活动:

(1)学生说说角与直角、钝角与直角的关系。(2)学生动手画锐角、钝角。

3、巩固练习

(1)教材39页1题、2题。

(2)引导学生支暂行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3)目标检测(见学案)

4、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锐角和钝角

直角

锐角比直角小

钝角比直角大

学案

一、课前预习

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二、目标检测

教材39页3、40页4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1页

第二课时

一、授课课题:平移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图形的平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后的图形。难点是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说明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现象。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平移的过程,初步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课堂中也许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概念讲述不透彻,时间过短,学生未完全理解,所以掌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提高课堂效果。

五、课前准备 练习纸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问题及例题

1、创设情境,提示概念

教师出示教材41页的三幅图。先引导学生观察三幅图,然后问。问题1:三幅图中画的分别是什么?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活动:

组织学生一起议一议,互相说一说。

2、探究新知

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设计意图] 通过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师生活动:

(1)让学生表演平移。(2)大方格纸上平移。(3)让学生议一议自己的感受。

3、巩固练习

(1)例2上面的“做一做”。(2)练习十第1题。

把小船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涂上颜色。先组织学生选一选,然后让学生用彩笔涂一涂。

4、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平移

1、“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

2、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这种现象就是平移。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平移?

二、目标检测

教材43页练习十第1题、第2题

三、配餐作业 练习册12页

第三课时

一、授课课题:旋转

二、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3课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感知旋转现象。难点是体验旋转的思想方法,通过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活动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说明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说明: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例,动手操作,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来完成以上教学目标。

四、教学问题及其说明

本节课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要让弄清什么是旋转现象?掌握旋转现象的特点。会区别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情景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二)情景导入

出示情景图:风车、电扇的运动、车轮。

教师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研究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

2、探究新知

(1)明确旋转的概念

教师说明:像风车、电扇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之为旋转。(2)组织学生再次观察风车和电扇的运动。问题1: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 使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物体旋转的特点。(3)联系实际,深化对旋转概念的理解。

问题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旋转现象?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生活动: ①引导学生回忆。②小组内交流。

③让学生明确,这种运动都是围绕一个点转动。(4)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7页的主题图。问题3:哪些运动现象属于旋转?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旋转的特点,会判断什么现象是旋转现象。

师生活动: ①师生交流。

②组织学生完成第42页(教材)下面的“做一做”。③组织学生转动学具,体验各种组合现象。④组织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3、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十第3题。

师生做交流。学生说判断理由时,不要求逻辑语言很严密,只要意思对就给予鼓励。

(2)组织学生完成练习十第4题。

问题4:哪些小鱼可以平移到红色小鱼的位置?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掌握。(3)目标检测

4、全课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回顾和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围绕着某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现象:钟面的指针、风车、螺旋浆。

学案

一、课前预习什么是旋转?

二、目标检测

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教材练习十中的第4题中说的:不能平移到红色小鱼位置的小鱼,先经过怎样的运动就可以平移到小鱼的位置?

三、配餐作业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6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

备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 以及1l、1ml 的实际意义。、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单元知识结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重难点:

建立体积概念,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几何知识与一般应用题的综合题。课时划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2课时

5.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检测…2课时

小学三年级单元教学计划篇7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游乐园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主题图)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课件出示)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

一、22+13=35(人)35-6=29(人)方法

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课件出示)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1-2题

第二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课件出示)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方法

一、54-8=46(个)46-22=24(个)方法

二、8+22=30(个)54-30=24(个)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课件出示)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题

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教学准备:课件、跷跷板乐园图。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课件出示)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5、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第四课时 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10、11页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掌握小括号的作用和用法。

3、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教学难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准备:课件、练习插图情境图。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合作探索,巩固新知(课件出示)

1、第9页做一做主题图,学生独立解答后合作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与思考。

2、出示第11页第3题。学生观察后问:他们带20元钱买票够吗?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讨论。

3、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说说怎么算总分。

4、完成第5题思考题求:一共有多少个方木块?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四、课堂作业 第11页第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5篇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年度工作计划6篇

小学三年级英语老师工作计划5篇

小学三年级周工作计划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工作计划6篇

小学生小学三年级作文优质5篇

小学生小学三年级作文6篇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工作计划6篇

六年级第2单元作文最新7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4单元作文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095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